毛泽东说--共产党决不能当李自成

  作者:张民

  共产党决不能当李自成

  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火一般的枫叶到处涂染着层林,将古城装点得姹紫嫣红。这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1952年11月初的一天,毛泽东来到北京景山公园,一路谈笑风生。身边工作人员为毛泽东难得有这样的轻松感到高兴。但毛泽东并不是来作纯粹的游览休息,他想看一看明清两朝交替时的历史遗迹。

  景山,原为元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名青山。明永乐十四年(1614年)为建造宫殿,将拆除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土加堆其上,取名万岁山。据说皇宫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称煤山(景山名称是清顺治时改的,此后并陆续修建了亭台楼阁)。1644年,这座小山包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更替兴衰。3月19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克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崇祯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因其树干弯曲,俗称“歪脖树”)上自缢而死。可是,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李自成却不能自持,骄傲轻敌,文臣武将纵情享乐,丧失斗志,不久便被吴三桂引领的清军击败。同年4月29日,退出北京。十几年浴血奋战的成果毁于一旦。

  在景山公园,毛泽东观看了“歪脖树”,然后信步拾级而上,登临中峰。在万春亭,他凭栏南眺,对面紫禁城宫殿群一览无遗,数不尽的琉璃瓦屋顶连成一片,高低错落,宛如时起时伏的金色海洋。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不由追怀历史,思绪万千:想当年,闯王李自成是何等的英雄气魄,崛起西北,纵横中原,夺取天下,逼死崇祯皇帝,然而他的大顺朝在北京只做了41天的梦,就烟飞灰灭了……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

  以史为鉴,决不当李自成!是毛泽东多次说过的话,是他反复向全党包括他自己敲击的警钟。1944年3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将近7年,到了相持阶段的后期,中共中央为了迎接战略反攻到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开始准备部署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其过人之处是能未雨绸缪。共产党能否经受住胜利后的考验,已是他思考中的问题。郭沫若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他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当他听说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李健侯写过一本关于李自成事迹的小说,也找来阅读。4月29日,他在一封信中说:“《永昌演义》前数年为多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信中还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并说“此书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许多人都没有料到,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复信郭沫若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做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全党整风中新列入的这项学习内容,是完全必要的,它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当时任中央党校秘书长的黄火青在几十年后回忆说:我们大家都是在看了《甲申三百年祭》后,才想到,“不光只是要胜利,胜利以后事还多着哩!”

  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结束,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革命已经胜利在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场全新的、执政的考验迅即来临了。如何防止重蹈李自成的覆辙?经过长期思考,毛泽东形成了“两个务必”的完整表述。3月5日,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 长征 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保持本色、充满活力、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开完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准备搬家了。3月23日,他们告别了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踏上了进京的征程。在山沟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脚上裹着井冈山、宝塔山、西柏坡泥土的共产党人,将走进宽敞的柏油马路。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都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

  讲究吃喝、排场,既脱离群众,又造成浪费,最容易孵化腐败风气,历来为毛泽东反对。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外出视察的经历中,曾有过许多次“撤席”、“拒吃”,其中有一个“只吃青菜、米饭”的故事。  

  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回国,计划在东北沿线作短暂停留。访苏期间,他参观了十几家工厂企业,包括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飞机、汽车、机械、农机、军工等大型企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说:我们确实是个穷国,基础太弱,经验太少,所以要多看多学。访苏回来,他要顺路考察一下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制订明确的奋斗目标。

  2月27日,哈尔滨,是毛泽东一行在东北停留的第一站。早就听说毛主席、周总理要来,同行的还有借道回国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松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喜出望外,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晚宴,要为他们接风洗尘,庆贺一番。当天下午,毛泽东一行下了火车,刚安顿好行李,就不顾疲倦,直奔哈尔滨车辆厂视察。随后又接见省市领导,毛泽东还亲笔为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市委题词:“发展生产”。就这样,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可以开宴了。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流水般地上席,有熊掌、飞龙……省、市的领导同志兴奋地一一介绍,可是毛泽东的眉头却逐渐锁紧。由于有胡志明在场,毛泽东没说什么。他只在两三个盘中夹点菜,吃了半碗米饭,就放下了筷子。饭后,他对负责接待的市领导说:“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饭和蔬菜就可以嘛!”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当地领导才明白他在饭桌上吃得很少的原因。该市市长当即表示,以后“一定照办”。

  2月28日,毛泽东一行的第二站是长春,打算与地方领导见见面,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等情况,并一起吃一顿午饭。这天,毛泽东一下火车,就觉得有点异样。当小车驶进市区时,偌大的城市竟然万人空巷。毛泽东发问:“为什么街上一个人也看不到?”陪同的地方领导这样回答:“现在正吃中午饭。”“老百姓行动这么一致,比军队还整齐?”毛泽东又问了一句,显然话里有话。这位领导感到事情瞒不住,心里非常紧张,只得道出实情:为了毛主席的安全,沿途全部实行了戒严。毛泽东十分生气。就在前不久访苏时,他曾遇到一件事。当年,新中国还没有一条地铁,而苏方的安排中就有一项是参观莫斯科地铁。莫斯科地铁举世闻名,不仅规模庞大,客流量高,而且建筑华丽精美,各站风格独特,历来有“地下宫殿”的美称。当毛泽东一行进入几十米深的地铁站时,站台上空荡荡的。毛泽东奇怪地问:“怎么看不见群众呢?”翻译师哲从苏方陪同人员中得知,是为安全起见戒严了。毛泽东闻此深感不安:“为什么搞得这么神秘,为了我一个人搞戒严,影响多少万人工作、旅行、上下班,实在不妥。算了,我不参观了。”结果,他连地铁车辆都没上,就原道返回了。没想到,这次回国也遇到了类似的事。他严厉批评了地方领导:“你们在说假话。搞戒严,不让老百姓出来,这样太脱离群众了。”地方领导当即表示接受批评,下令解除戒严。很快,街上便出现了人流。看到群众生活恢复了正常秩序,毛泽东才消气。这顿饭,毛泽东其实吃得很堵心。

  列车风驰电掣驶往沈阳,这是毛泽东一行的第三站。在这里,他去看望了苏联专家,虚心听取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视察了东北地区的骨干企业沈阳市橡胶厂,同工人、干部亲切交谈。总的来说,这次过路东北,通过亲身调查,“下马看花”,他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对我国的工业基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然而,此行他还获得了另一种感受,就是地方上的大吃大喝、攀比吃请的风气正在滋生。刚到沈阳,他就遇上了比哈尔滨更加奢侈的招待宴席。同样因为有外宾胡志明在场,出于礼节,毛泽东同胡志明等碰了杯,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一点青菜,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其实,他是在用这种方式罢宴。之后,他来到会议室,对地方领导的做法提出批评:“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第二天,在中央东北局、辽宁省和沈阳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批评吃喝风,他说:“这次我和恩来等同志路过东北,主要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了解东北地方工业生产情况,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接着,他引用了李自成、刘宗敏的典故。刘宗敏是李自成麾下的一员大将,官至权将军。进京后,他贪图享受,到处搜刮钱财,大顺江山的迅速覆灭,也和他的腐败有关。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

  勤俭持家,勤俭建国

  毛泽东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艰苦的战争岁月,走进和平建设时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简朴的生活。50年代,他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出:“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领袖人物,毛泽东生活上的简朴,令人惊讶。在他逝世后,人们看到他的生活遗物有:廉价的牙粉,用秃了的牙刷,为了续装火柴棍的空火柴盒,破旧不堪、多次缝补过的衣物和鞋袜,甚至毛巾都打上了补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缝了74个补丁、已看不见“本色”的睡衣,一双穿了20多年的拖鞋。据说,这双穿坏的拖鞋连鞋匠也不愿意补。

  1949年冬,毛泽东首次访苏,要乘十来天的火车,专列为他备了一双皮拖鞋。在来回的路上,毛泽东都穿着它。回京前,工作人员正收拾他的书籍、行装,毛泽东嘱咐不要丢下这双拖鞋,他还要继续穿。此后,这双鞋在中南海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即使是外出也携带着,各地招待所备有的拖鞋他都不用。1966年6月,毛泽东经长沙回韶山,还带上它。此时,这双鞋已经历了17载春秋了。鞋面斑裂,已缝过的底子又张开了大嘴。在省委招待所,服务员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一“怪物”。聊天中,服务员建议他换双新的,毛泽东不让换,反而请服务员找鞋匠再补一补。于是,服务员带着这一“使命”上街了。鞋匠拿到这双鞋,在手里只翻看了一下,见鞋底已快磨透,就往鞋摊上一丢,同时话也撂下:“这样烂的鞋,我还没补过,实在无法再补,还是买双新的省事。”当时,服务员不好说明这是毛主席的鞋,只是再三央求:“这鞋子的主人最喜欢这双鞋,硬是舍不得丢,还是请您多费神,好歹给补补吧。”鞋匠这才想方设法补了补。

  有的人对此难以理解,有的曲解为“苦行僧”主义,也有的人归结于“恋旧”。其实,毛泽东的简朴生活,道理也很简朴,就是:物尽其用,反对浪费。

  一次,因为天寒,卫士给毛泽东添衣,只找出了一条补丁叠补丁的旧毛裤,已经破得不能再穿了。卫士建议他换一条新的,说:“你是党中央的主席,叫管理科给你买条新毛裤完全是应该的,再节省也不在乎一条毛裤呀!”毛泽东是这样对卫士解释的:“不论是谁都要注意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现在我们国家很困难,很多群众还吃不上穿不上,他们连我这样的旧毛裤也没有啊!”最后,毛泽东反而说服了卫士,让他帮忙再补一补。

  1990年,毛泽东的部分遗物送回韶山。1994年,雷洁琼观看后题了八个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