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硕茶香思亲人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呀关心咱,
   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又问吃来又问穿……”
   南京栖霞区十月村的群众唱起这首歌感到特别的亲切,因为毛主席来过十月村,经过情形就跟歌里唱的几乎一样。且听几位“十月人”抚今追昔的“录音”:
何昌椿(61岁,当年的社长):1956年1月11日上午,我正在区里开会,区委书记急急忙忙找到我,说有领导到社里参观,让我赶快回去。我骑上自行车就往回赶,快到村口,只见已围了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哎呀,是毛主席来了!我走上前去,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主席问我“今年多大了”,“入党了没有”,我一一作了回答,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当时的田垄高一块低一块,大一块小一块。毛主席一边走,一边对我说:“要把土地平整好,要准备使用机器生产”。毛主席环顾了一下四周,用手指着北面的山坡问:“那里有没有栽树呀?”我回答:“新栽了一些桑树”。走上山坡,毛主席眺望着周围的几个山头,兴奋地挥动起右手,说:“把四周的山都种上树更好,让荒山变果园,荒地变良田”。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前思后想,一夜未睡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带领社员来到村南平整土地,挖的挖,挑的挑,把小田变成大田。北山上的荒坡上,青年女社员挥锹挖坑植树造林,并把这片山林命名为“妇女林”。
   后来,社委会制定了奋斗目标:“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马路铺柏油,喝水摸龙头,走路不小心,果子碰了头。”这些,现在均已实现。
   唐秉荣(50岁,现任村支书):毛主席视察我们村时,我才13岁。几十年来,毛主席视察已成为我们村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说整整激励了一代人!我体会,毛主席视察我们村的谈话,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民生活,二是文化教育,三是荒山绿化,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这些在我们村都已变成了现实。
   在农民生活上,当年人们盼望的,都实现了,当年想也不敢想的,现在也习以为常了,比如,看彩电、装电话,家家户户用上液化气等。现在,全村有精细化工厂等12个企业,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农业上,由于水利设施完善,可以说做到了旱涝保收,耕、耙、割、脱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挖不用锹,割不弯腰,运不用挑”,农业成了绿色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近百人从事运输和服务业,全村仅小轿车、面包车、大卡车就有30多辆。在教育上,我们村有个好传统:家长认为孩子没文化不行,学生认为读书要读出个名堂来。为了抓好儿童早期教育,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儿童入园率在90%以上。1980年后,村里考上中专、大学的每年都有好几个。村办企业里,除了聘用了外地的技术人员,还把好苗子送到大专院校委培深造。
   现在回过头看,在绿化上是走了一段弯路的,早在1958年,几百亩荒山就基本实现了绿化,但因栽的都是速生的刺槐等,经济效益并不高。后来,又栽过苹果、梨、桃子等,因为土质原因,加上虫害难治,苹果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改种了茶叶才算找到了理想的“绿化树”,杉木、马尾松也逐步取代了刺槐。目前,茶园已发展到500多亩,村里办起了茶厂,进口了制茶机,年产茶叶5万多公斤,收入1000多万元,桃子等果品年产1.5万公斤。
吃水不忘掘井人,每当山上果硕茶香的时候,我们就格外怀念毛主席他老人家!我常想:要不是毛主席到村里来视察,村里荒山肯定不会绿化得这么快,这么好!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