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共同解决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鞍钢宪法
1970年3月23日

  《人民日报》转载《辽宁日报》社论《伟大的鞍钢宪法万岁——纪念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10周年》核心是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这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更本方向,”“群众路线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更本路线”。

   鞍钢宪法,是毛泽东对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第一个丰硕成果,经验证实“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促进生产力大提升,推动经济大发展的管理思想。以“宪法”来定义鞍钢的管理模式,表明它是中国企业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律、法规”。如果说确定鞍钢宪法是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那么,鞍钢宪法与学大庆的结合则是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的进一丰富和完善。其精髓在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人为本”“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a、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首先,把党委建在企业,是要用制度在企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个党内“法律”,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也是“政治挂帅”的要义。就像在战争年代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以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其次,实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权力有了相互监督、制衡、约束的机制。这是吸收了西方集权与分权现代管理思想,类似与懂事长(董事会)与总经理(行政班子)的关系。与过去学习苏联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集大权于厂长(经理)相比先进得多。

   b、以人为本,首先确立了工人在企业的主人公地位,这是对宪法中规定的国体的描述,同时在工人的动机上假设了“以厂为家”的忠诚和责任,清除了经济人的假设。其次,预设了利润与利益的关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要兼顾三者利益。第三,改变过去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管理,把人提升到管理的中心,激发劳动者的高层次竞争动机,实现更高的效率。

   c、两参一改三结合,叙述了实现群众路线和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两参”包含了工人监督干部的职能,也是预防官僚主义的机制,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三结合”的团队可以弥补任何一方的不足,经验证明它在技术革新与革命中贡献了一条提高效率的新路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厂长(经理)制、专家治厂、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这些理念还基本停留在西方企业管理的放任制、泰勒制、福特制的阶段,它们片面强调一种机械的压迫性的纪律和低层次的竞争,来获得对劳动者的管理,“这就压缩了个人发展的空间,并使大多数人变得墨守成规、充满奴性”(库利语)。

  1969年7月22日

  《人民日报》刊登《红旗》文章《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场革命——北京市北郊木材厂的调查报告》“编者按”:“依靠工人阶级,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精兵简政;对原有的规章制度一分为二,保留合理的,改革不合理的创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规章制度;注意政策”《调查报告》指出,从1968年12月起,在8341部队支左人员帮助下,该厂“精简机构,1500多人的厂,只有政工、生产两个组21人”“各种奖金制度应当废除,对于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计划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工艺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必要的劳动纪律,是不能‘砸烂'的”

  1960年3月22日 毛泽东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发表

  1960年3月22日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发表。这个批示是毛泽东在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批示中提出的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其内容是: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批语中宣告:“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人民网资料)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