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EN""http://maobo.7x.com.cn"> 毛泽东的故事

 

吃饭不忘毛主席

长石

  在大陆解决吃饭问题,被说成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大成效,这是违背事实的。改革前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广积粮”政策,吃饭问题的解决经过了三个重要步骤:防灾减灾、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第一是减灾防灾(修水库和防洪堤、排灌站) 这时主要精力放在减灾防灾上面。

  1958年“大跃进”中的兴修水利,修水库和大堤是非常积极的,成绩很大,计修筑了80000座水库和上万公里的大堤,全国水利工程的设计灌溉面积已达十亿亩。其间经历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大跃进所炼钢铁最终被证明是不能用的,亩产万斤也被证明是假的,但堤防和水库到今天还在受益,现在长江大堤的高度就是那一时期留下来的,98年长江大水,湖北嘉鱼牌洲湾溃口受灾人数是4万而不是400万乃至上1000万,就是因为当时已经把大堤修成网格状。

  这一时期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却是一系列的运动,人民公社大锅饭养懒人的时期,这是极不正确的总体印象,严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那些年农村的平均人口大约6亿,80000座水库意味着每7500人就要修一座,而中国当时人口构成轻劳动力占人口比例小,在7500人中,劳动力大概只有2000人左右。而且在缺乏技术人员和可信的水文资料的情况下,为确保工程安全就只有提高安全系数,这更加增加了水坝的工程量。

  那时,每年冬天,村子里就只有些老头老太太,每家只能留下一个大人照顾小孩,其他人一律上水利。(老田)小时候经常听说的一些地名:张榜、大同、太平、白莲河等都是水库工地。每年冬天农民都得挑上铺盖、口粮和工具,步行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用最原始的方法修筑水坝,有些地方太远往往一天还走不到,有些吃奶的小宝宝也要跟着妈妈去工地。到春节才有几天假回家,过完春节继续上,到春耕季节才下马,就是把人力资源调动到这样的极限状态,也是用了接近三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过程。今天从统计数字看,大陆占40%的水浇地提供70%的粮食产量,但达到这个40%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第二从70年代初期起,这一时期主要着眼点在于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大田大地为机械化耕作做准备。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全国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高潮。平整土地、治河修渠、坡地改梯田、治理盐碱地、打井抗旱、兴建水电站、生产农业机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和第二步在七十年代末已经完成,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现有水利设施的80%以上仍然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新华社2000年6月10日讯)。

  第三是提高播种面积,主要是造田和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双季稻和间作),推广优良品种,化肥和农药的大量应用。

  第三步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当时大陆已经有超过1100家的小化肥厂在运作。袁隆平等人于1973年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开始在南方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夏玉米单产世界记录的李登海,也是这个时期开始进行杂交玉米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生产力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很大改善。1978年与1957、196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96和14.5倍,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2.7和12.4倍,农村用电量增加了179.7和14.7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巨大的。灌溉面积与1957、1962年比增加了64%和47%,而且质量有很大变化。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大幅度提高,1978年与1957年相比,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69公斤,增产72.4%。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说明“文革”经济的“崩溃”。实际上,即使在普及合作医疗、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人口增长很快的“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粮食也是持续增长的,全国人均占有量从1965年的544斤提高到1976年的615斤。至于人均消费量降低,主要是当时“备战备荒”政策的需要,和经济无直接关系。

  为了适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1977年起,国家采取了大量进口粮食的政策。1977年至1983年年平均进口104.5亿公斤,是建国以来的一个高峰期。1978年12月,《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粮食统购价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粮食征购指标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稳定在1975年的基础上,并减少25亿公斤,净征购率只有15.6%。

  现在分析1978-1984年的农业的改革:粮食增长与化肥增多和品种改良同步前进,与粮价的上涨以及过去深挖洞广积量的余粮出清部分相关;并造成大量的赤字,84年以后就不管农村了。这个效果立杆见影,农村城市的人很快就体会到了,从吃地瓜、窝头,开始大量的吃馒头。

  实际上,八十年代以后,在农村所做的工作非常之少,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从10%降到不到1%,从整体上讲,经济建设的中心业已转移到城市了。从城市立足的视野里,活跃的城乡集市贸易使城里人的菜篮子丰富起来。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阶段解决了少数城里人的“吃菜”问题。

  如果把这50年当作一个周期,那么前30年是种地收粮食,后20年是开锅蒸馒头。

  现在又到了加大农业投入,种地收粮食的时候了。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