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
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共产党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持久战思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戴维达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一种全民总动员……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原日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

   一本小册子震动中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中国的抗战能否取得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今后将如何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人。这些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的答案,则集中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

   程思远在其《政坛回忆》中写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副主席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达,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并得到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傅作义读了《论持久战》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他让军官们阅读,并指示所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卫立煌在《论持久战》发表后,即让秘书陪他阅读。读后他不但对八路军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的意义有所了解,而且认识到抗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相持阶段,对其原先的“速胜论”和“唯武器论”观点都有所触动。

   ……

   以持久战战略、游击战理论和人民战争思想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中国所引发的举国震动,源于其深入分析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能速胜,只有经过持久抗战,才能达到最后胜利。他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认为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直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精髓,其理论创新点则在于,依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敌后游击战将成为相持阶段中国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惟其如此,中国军民才能不断消耗敌寇的实力,壮大自身的力量,最终以弱胜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军事实践中诸多经验的集大成者,不仅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它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并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研究战略理论的著名学者伊藤宪一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纳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理论”。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1957年在其所著《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说,《论持久战》的显著特点是“善于作敌我情况的对比,善于将列宁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共产党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持久战思想。”

   游击战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

   在人类战争史上,游击战通常作为大的战争行动的辅助手段,为一些“正统”的军事理论家所轻视甚至不屑一顾。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理论创新,不仅指导中国军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亚非拉地区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也为弱小民族、弱小国家所广泛运用。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中,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全过程的重要战略地位。他指出: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后单独作战,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作战。并且,由于有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的参加,游击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因此,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

   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大胆地深入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广泛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歼灭并牵制了大量日军,收复了大片国土,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敌人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民在敌后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兵力的三分之二和几乎全部伪军,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为最终将日寇驱逐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戴维达1963年在美军《陆军》杂志上撰文说:“图书馆里的书架都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

   兵民结合造就战争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和阐发了“真正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即实行全国人民总动员,实行全面抗战,进行持久的人民战争。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惟一正确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实行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组织形式,即: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采取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民兵、游击队相结合,军事斗争与其他斗争相配合的方针。

   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集中亿万民众的智慧,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民战争。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兵民结合所造就的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使得中华民族全面、持久的人民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为光彩四溢的鸿篇巨制。原日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撰文说,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是一种全民总动员、一致对敌的攻势战略。它把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动员起来,发挥卫国卫民的主观能动性,造成集中全民力量正面冲击敌人的威势,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