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

毛泽东:“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将帅服送进中南海


对“十大元帅”的称号,我们耳熟能详,而对“十大元帅”的由来以及我国军衔制度是如何确立、实行的,人们知之不多。
王凡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知情者说》第三辑之七中,披露了这段历史故事。

“真漂亮!”“真帅!”孩子们不由得啧啧称羡。这么威严而华丽的军服,他们只在电影里看到外国的将军们穿过。

1955年夏季,时不时到丰泽园附近玩耍的孩子们,发现勤政殿总有领导人和部队干部进进出出。出得殿来的人们,都喜形于色地议论纷纷。难道勤政殿里有什么神秘而令人感兴趣的东西?
趁大人们午休的时候,几个中南海的孩子相约悄悄来到勤政殿。
孩子们进到殿堂里,立刻被各式各样夺人眼目的军礼服和警服吸引住了。
这一排,湖蓝色的礼服,缀着金黄色的绶带和流苏,袖口和衣领,也有金丝线精绣的边饰。裤子的边线处,缀有金黄色和红色的条纹。还有与礼服配套的大盖帽、皮靴。从装饰、样式和质料,可以看出分了几个等级,依次排列。
后来孩子们才搞清楚,那不同的等级是元帅、将军、校官、尉官、士兵。最漂亮的那件,是为毛泽东特制的大元帅服,据说这套礼服的边饰,是用纯金的丝线绣缝的。
另外一排陈列的,则是苏联军队的礼服和军装,比中国这边的更绚丽多彩,也同样看得出分有等级,即从大元帅到士兵依次排列。和礼服相配的,还有镀得熠熠耀眼的短佩剑。
除了新设计的军礼服和苏联军队的礼服外,这里还陈列了从北洋时期到国民党时的军礼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袁世凯的那身元帅服,流苏、佩饰和勋章装缀得斑斓无比。
所有的礼服,都套在木制的模特身上,穿着的效果都显示了出来。
“真漂亮!”“真帅!”孩子们不由得啧啧称羡。这么威严而华丽的军服,他们只在电影里看到外国的将军们穿过。“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也要穿这么精神的军服啦。”“听说部队正评军衔呐,是不是评完了,就该穿这样的军装,戴肩章了?”“大概是。”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的确,当中南海的孩子们,在勤政殿内发现陈列着的前所未见的漂亮军服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内的高级将领们,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正在为军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而忙碌着。

“在朝鲜板门店同美国人谈判,我们没有军衔,只好临时给谈判代表安上一个头衔,一直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

提及新中国第一次军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还得把时间推到新中国诞生之初。
彼时,军内展开了学习苏联红军老大哥,加速正规化、现代化步伐,力争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第二的工作。作为正规化内容之一的军衔制,自然而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在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工作报告中,建议把“研究军衔实施的准备工作”列为1951年的工作项目。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由美国倡议组成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北、南方之间的战争,战局变幻,硝烟向中国边界弥漫。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抗美援朝。军衔制度的实行问题,自然就被放置一边了。
在置身抗美援朝这场震惊世界的现代局部战争之后,彭德怀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必须只争朝夕。所以他到中央军委主持工作之后,便加紧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
军衔制对于军队建设和协同作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彭德怀在朝鲜前线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感受。出身贫苦、质朴无华的他,虽然在个人思想感情上并不喜欢这一套,但衡之全军建设需要,只能将个人感情置之度外。
1952年11月13日,彭德怀在居仁堂主持中央军委例会,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54年1月实行四大制度,即征兵制度、薪金制度、军衔制度和勋章奖章制度。
没过几天,彭德怀就召集了实行四大制度的准备工作会议。与会者发言相当踊跃。有人说:“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军同外国来往日多,没有军衔实在不方便。在朝鲜板门店同美国人谈判,人家有军衔,我们没有军衔。为了和对方平起平坐,只好临时给谈判代表安上一个头衔,叫某某将军、某某上校,一直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
经过讨论和准备,军衔制是军队正规化的需要,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也是激励官兵上进心和荣誉感的需要,逐渐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军衔制势在必行。1953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份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度与薪金制度。”
1955年初,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服役条例》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其中规定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军衔制度。毛泽东随即签署主席令,公布实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的军衔等级,是参照苏军序列设置的。军官分为4等14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分为2等5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为解决副排级干部的授衔问题,又增设了准尉军衔,当时考虑过渡一两年就撤销,但一直保留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因此,第一次实行的军衔制,军官军衔实际是5等15级。

毛泽东听完汇报,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军衔评定的工作,是在彭德怀和一直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直接领导参与下进行的。从1955年春天开始,彭德怀就带着总干部部拟制的名单和几个方案,分别拜会各方“老总”,共同对每位将领的定衔磋商、定案。
几乎所有参与军衔评定的人员都认为:依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功勋和在部队任职的历史情况,应该给他们授衔和授勋。
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准备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元帅初拟13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大将14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
在有了最初方案之后,人民解放军的后勤部门,赶紧参照苏联军队礼服和军装的样式,着手设计各种元帅、将、校、尉,乃至士兵的服装,制出样装送中央军委审定,随即又被送进了中南海,放置在菊香书屋东面的勤政殿内,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们审看。
在最初的军衔授予方案付诸讨论时,毛泽东当即提出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那件最精美的大元帅礼服,毛泽东也过目了。在人们向他讲述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帅衔的情况时,毛泽东说:“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
为了让毛泽东接受大元帅军衔,人大常委会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由最高立法机构议决此事。参与讨论的委员们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泽东功劳最大,所以要授大元帅衔。
主持会议的委员长刘少奇,知道毛泽东的态度,说他个人“不能作结论”。有位民主人士认为:只要人大做出决定,毛泽东个人也不好不遵从决议。于是,要求给毛泽东授大元帅的呼声更盛。
刘少奇无奈,对各位与会者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泽东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几天后,彭德怀、罗荣桓,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汇报授衔授勋工作的进展情况。
毛泽东听完汇报,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对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评元帅?”刘少奇当即表态说:“不要评了。”
“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毛泽东又问周恩来、邓小平。他俩也连连摆手:“不要评了。”“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啊?”毛泽东又转身,询问那几位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仍被列入大将名单的人。这几位同志也纷纷表态:“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于是,军衔评定的方案,最终被修改成人们后来见到的那样,不设大元帅,元帅10位,大将10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领导人员,除赛福鼎、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少数几位因特殊情况授予军衔外,其他的,包括驻外使节,均不授予军衔。

平素在饮食上控制颇严的朱德,在庆贺酒会上多喝了几杯酒。第二天起来后,依旧处于亢奋的状态,思绪万端。

经过紧张细致的工作,评衔工作顺利告竣。
1955年9月初,在罗荣桓主持下,军委接着召开了授衔工作总结会议。罗荣桓宣读了少将以上人员名单,10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名大将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上将57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级军官3.2万名、尉级军官49.8万名,准尉11.3万名。
1955年9月27日,对那些经历了“创业艰难百战多”而幸存的共和国元勋及将校们来说,是永远不会在心中磨灭的日子,是共和国把他们的功勋和荣誉,载入青史并挂在他们胸前的日子。那天下午,中南海怀仁堂前车水马龙,从车中出来的多是身着崭新军礼服的将帅们,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走进怀仁堂,年轻而精神抖擞。
怀仁堂,是中南海里室内面积最大的一处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后期间的大型会议,多在此举行。此刻,“大会堂”被军人的英武气概覆盖了。来此参加授衔仪式的将校们,昂首阔步而入,崭新的军礼服的湖蓝色,在怀仁堂红漆大门、红漆立柱、红漆门槛之间闪动,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
毛泽东也来了,他身穿灰色的中山装,比之在军礼服衬托下威风凛凛的将帅,这位始终不愿把大元帅服加身的伟大战略家,更有一种善战者不露兵气的神采。
下午5时整,在将帅正襟危坐的怀仁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
毛泽东在主席台前,亲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和勋章,授予和他一起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来的战友们,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下午6时半,授衔授勋典礼,在军乐《胜利进行曲》的旋律中完毕。
此刻,怀仁堂的后草坪上,早已摆好了一片餐桌,餐桌上杯盘鳞次栉比,盛满丰富的冷餐和水酒。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餐饮都自己动手。金灿灿的肩章、勋章、纽扣、衣领袖口的绣饰,和杯中的酒交相辉映......

解放日报 2005.4.29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