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毛泽东的后发效应

听光

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下定论的,无论古今中外都存在这种情况。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认识提高的过程,还有一个随着形势发展认识快慢的问题。

比如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形势发展瞬息万变,一旦应对失当,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祸。所以在战争年代往往鉴别一个政策的优劣对错只需要相对较短的时间就可判断出来。话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创建苏区革命根据地后,蒋介石心怀耿耿,悍然对红军发动大围剿。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红军战士越战越勇,队伍也不断扩大,并成功地击破了蒋介石的前三次围剿。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战争胜利,但是毛泽东的战略军事思想依然遭到了质疑,有一种声音说毛泽东的战法效果太慢了,太不够刺激了,太不爽了。在这种情形下,毛泽东被认为有些右了,其实毛泽东不过是实事求是罢了。任何时候,左的声音都比较容易给人一种刺激的感觉,容易引起人们的追随。当这种声音获得越来越多的同志附和的时候,于是毛泽东就被民主地排除在了军事领导层之外。在第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一开始周恩来和朱德按中央的指导思想进行战争,但很快就遭到挫折,于是两人迅速调整又回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路线上,于是才得以击破第四次围剿。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情况就不同了,中央的有关领导亲自坐镇,虽然反围剿的过程中情况越来越糟糕,但是一些人就是一意孤行,排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结果终于导致这次反围剿失败,而红军也只能转入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在长征开始后,这些在反围剿中左的不得了领导一下子又转到了右的不得了的倾向,以逃跑主义对待战略转移,结果红军队伍继续遭到重大损失。红军一下子就陷入到面临生死存亡决策的地步。这个时候,一方面大家开始反思,怎么跟着毛泽东打仗的时候那么顺手呢,而现在却落到这步田地?另一方面,毛泽东也改变了过去那种脾气有些暴躁的作法,而能够与一些主要领导同志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对战争的一些认识看法,并得到了他们的理解认同;大家都是为革命工作嘛,有错误了当然要勇于改正。于是毛泽东再次被民主地请回来了,从此长征的战略转移才得以顺利地走向成功。

在战争年代,由于形势变化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可能只需要几年,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很多事情能够较快地得到实践的检验结果,所以人们的认识提高也会比较快。但到了和平年代情况就有些区别了,形势变化的速度相对比较慢了,有很多事情不象战争年代很快就能得到实践检验出结果。比如说搞经济建设,搞轻工业就很容易比较快地见效果,但是搞重工业就不是那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了,而往往要在几十年之后效果才能显露出来并为大多数人体验的到。又比如说文化思想建设,思想这东西不那么直观好琢磨,而是以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所以对于文化思想的改造工作来说,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容易地看到效果的,其效果的发挥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需要经过多次各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反复对比之后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关于这个道理,越来越多的人会更明白的。

现在一说起毛泽东时代,就有人叫苦呀苦呀的。但人是历史的产物,人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的。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起自主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没有自主的重工业体系,就没有强大的国防体系,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此外,重工业还是轻工业的基石,没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这个国家的轻工业就要依赖别的重工业国家提供机器设备,这个国家也就受制于人了。所以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革命,否则中国是不可能崛起的。而只有有了强大自主的重工业体系,才能夯实中国崛起的基石,中华复兴才有希望。关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还可在网上搜索《刷盘子读书》有关系列文章,那里面有系统的论述。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但对于当时这个还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积累从何而来呢?此时的中国显然不可能象西方包括日本那样通过对外侵略掠夺的方式来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这个积累只能从自身想办法,只能靠自己节约来实现积累。而中国此时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所以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积累只能从农业中提取。显然,这样一来就难免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了。但是,中共把这个道理给人民交底了,人民也就理解了。国家发展就要打家底,而工业化就是打家底。打家底的时候,日子难免要苦一些,但是这个苦是不可怕的,因为打好了家底,将来才有机会提升生活质量,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子孙后代都将因此而得到益处。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懂得柴米油盐的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惜的是,偏偏中国某些自诩的精英分子就是搞不懂这个道理,由这样的精英来主导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话不出岔子那才怪呢!虽然在毛泽东时代人们的生活相对苦一些,但相对于旧社会而言那是好的多了去了,否则广大群众怎么可能拥护共产党呢。此外,虽然日子苦一些,但是并不可怕,打好了家底,将来的好日子才有盼头呀。而现在一些所谓精英鼓吹私有化,其结果就是要抢夺人民积累的家底,彻底摧毁消灭人们的盼头。现在中央提出共享改革成果,才使人们重新看到希望。

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除了受时间上的限制之外,还受到人们方法论上的影响,而且对有些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还受到人们立场上的影响。从方法论上来讲,研究历史的首要前提是搞清楚历史事实,但一些人就不遵守这个基本的公理,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现,对历史进行自取所需的断章取义的剪裁,有时候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惜捏造故事编造谎言,这样的研究成果其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比如毛泽东时代发生的一些事件,一些关键的历史记录还封存着没有公开,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些人提出的观点往往经不起推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至于对历史的评论受人们立场的影响,这个道理也是很明白的。

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而言,人民相对而言是永恒的,最终的历史评价还是要交给人民的。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