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主席的内心世界

叶之秋

对于建国前主席的人们都能理解,但对建国以后的主席人们是越来越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主席的晚年还犯了严重的错误,要对主席三七开。
我在这里不想争论出谁的观点对,谁的观点错,只想凭借我个人的理解还试探的走进主席的内心世界,来谈谈主席的内心的所思所想。由于纯属个人揣度,不足为凭,只想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索,别无他意。
我在这里不想全面地对主席进行分析,这想把常人不理解的主席说说。这就不得不谈谈“反右”和“文化大革命”。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问几个“题外”问题。第一个问题: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要想搞好,最关键的是什么?很简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管理者和一批高素质的员工。第二个问题:当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以后,谁能管理国企?我想文盲恐怕很难胜任,既然文盲不能来管理企业,那么管理企业的一定读书人。好,接下来回答第三个问题:1956年“一五”计划结束后,在国企管理者中一定是读书人的天下,那么请问这些读书人是在谁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显然这些读书人都是旧社会的产生出来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旧读书人。接着回答第四个问题:在旧社会里什么人才能读书?有钱人的孩子。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我们公有制建立起来的初始阶段,我们国企管理必然要依靠旧社会有钱人的孩子。大家都知道人的思想是受环境影响的,而且人的思想主要形成期在青少年以前,以后虽然可能会因为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其内心深处潜意识中青年以前形成的固有东西很难改变,如果大家对此有异议可以读一读心理学。那么旧读书人的潜意识中又是怎么想的?我不敢妄加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当中多数人认为,谁的本事大,谁就应该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谁就应该生活的好一点。不信大家看看现在不是有很多数人这样认为吗?
说到这,需要指出一点。毛主席和他的一些战友中一些人也是旧读书人,但他们是旧读书人中的少数人,可以说是旧读书人中的叛逆者。那么现在我们公有制建立起来了,单单依靠这部分叛逆者来管理企业行吗?不行!因为叛逆的旧读书人太少了,当新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时,需要千千万万个读书人,因此不得不启用旧读书人中的大多数,也必然使这些旧读书人的主流成为企业管理者等主要部门中的主流。
虽然这些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暂时不敢有什么越轨行为,但是只要时机成熟,他们一定会跳出来的。1958年以后由于主席连续几个失误,使他们觉得有机可乘,想借机把主席边缘化。主席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意识到如果继续依靠这部分人来掌握国家、企业、单位的主导权,社会主义迟早要发生演变。因此,他不断的提醒人们“反右”,其实就当时情况看,真正形成右派事实的人并不多,主席这是提前在打预防针。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1966年看似平常的年份,却走到了历史的关键点上。我还是先要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读书人到1966年多大了?二十四五岁。第二,共和国的同龄人到1966年多大了?十六七岁。这说明什么?说明共和国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已经成长起来了,我们姑且称之为新读书人。记得主席曾语重心长的对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可见主席对新读书人寄予了厚望。他多么希望这些新读书人早日掌握国家社会主导权,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减小隐患,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1966年,连主席自身也逐渐被边缘化,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读书人怎么还能顺利地掌握国家的主导权呢?千思万想,主席认为只有发动一场新读书人向旧读书人的斗争,革掉旧读书人的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才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大家也就明白了主席为什么称这场革命,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