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迷”毛泽东

   毛泽东除了喜欢看古典书籍之外,还特别喜欢看报,一天不看报,就感到缺乏什么,因此,他是名副其实的“报迷”。

   订报被骂浪费

   1911年,毛泽东离开故乡湘潭县韶山村,到湘乡东山学校读书。他第一次看到学校一份旧报,那是学校1910年订的。报上有篇文章说,慈禧太后已经死了。其实,那位老佛爷早已死了三年,早已是旧闻。不过,毛泽东却因此发现报纸除了可以传递消息,还能读到其它趣闻轶事,于是报纸就深深吸引了这位好学的年轻人。

   1913年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一方面勤力读书,另一方面也关心国家大事。那时学校只订了长沙和上海出版的两份报纸。晚上阅览室门一开,学生们蜂拥而入。报少人多,因此毛泽东就自费订了一份。他的父亲知道后,骂他“浪费”。但毛泽东仍从牙缝里挤钱订报。当时同学们都称他为“时事通”,有什么不明白的,都会找他。

   钉剪报整理有用资料

   毛泽东看报很认真,凡自费订的报纸,他总把其中重要的或有趣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并把从报纸上看到的中外城市、乡村、铁路、道路、河流等都在地图上标上记号。就是这样,为毛泽东以后熟悉有关地形地貌,指挥行军作战打下了基础。

   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建立游击根据地以后,看报就没有在学校那么容易。但他还是想方设法找来报纸。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战士们偶尔捡到的旧报纸,都会当战利品上缴。毛泽东从这些国民党出版的报纸中,分析每一条信息,从中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情报。

   1935年,红军长征开始以后,看报更不容易。每到一地,他都要贺子珍到外面找报纸。

   有一次,红一军直属侦察连政治指导员曹德连,在甘肃南部哈达铺邮政局找到一捆旧报纸,其中有篇文章报道了陕北红军及根据地情况。他立即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异常兴奋,原来相距不远,还有那么一个刘志丹领导的革命摇篮。他便提议把队伍带到那里去。

   1935年9月22日,他在团以上干部会上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情况,陕北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东海的红军。”就是这份小小的报纸,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更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建国以后,毛泽东不但天天看内地的报纸,而且看香港、台湾等地的华文报。后来他年事渐高,视力下降,他又不戴眼镜,看不清报上的小字,中央办公厅就为他及其他年龄大的中央首长印了一份大字体的《大参考》,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毛泽东依旧有著浓厚的读报兴趣。(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解玉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