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批注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 一九六O年二月九日)
一、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
(原书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
斗争的整个进程,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
主义用革命手段代替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经济地位,是
能够把一切劳动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来消
灭资本主义和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
的阶级。前面已经表明,在帝国主义时
代,成长起来的生产力和已经成为生产
力的桎梏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之间的冲
突,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适
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要求消灭旧的资
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由此就产生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客观必然性。
由于一切剥削者的社会形态具有同
一类型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新
的经济成分是在旧的生产方式内部逐渐
自发地成熟起来的。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一切人剥削人
的现象。无产阶级革命遇不到现成的社
会主义经济形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的社会主义成分,不能在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
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于建立以工人阶
级为首的劳动者的政权,建成新的社会
主义的经济。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只是无
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同时政权是用来改
造旧经济和组织新经济的杠杆。
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
制度,在每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
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
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完成于社会主义革
命任务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资本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
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
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
时期的国家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只能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过渡时期包括整个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
本改造,要消灭旧的资本主义的基础,建
立新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保证社会主义
胜利所必需的生产力的发展。在过渡时
期内,无产阶级获得它在管理国家方面
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领导作用所必需
的锻炼和技能。在同私有制传统势力和
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中,要以社会主义
的精神改造小资产阶级群众和全体人
民。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胜
利。革命前的俄国有足以使无产阶级革
命取得胜利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同时,
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这
就大大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化和农民
群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的过程。1917
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以列宁的社会
主义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俄国无产阶级
同贫农结成联盟,推翻了资本家和地主
的政权,建立了自己的专政。伟大的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表明任何国家的无产阶
级革命的基本内容应当是怎样的。
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每一个脱离
了帝国主义体系的国家中必然具有自己
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
法。历史、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人民的传统,以及某一个时期的国际环
境产生的。
各人民民主国家正根据每一个国家
的特殊条件,在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取
得胜利和存在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更 对
为有利的新的历史环境中解决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任务。
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这种过渡
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必然是 同意
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群众的统治
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过程。和鼓吹“资本
主义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不同,马
克思列宁主义教导说,由于资产阶级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对立,由于
劳动和资本的利益的对抗,没有无产阶 很好
级革命,没有工人阶级的政治领导(无产
阶级专政),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不可能
的。
政权转入劳动者手中是采取人民群
众武装起义的方式还是通过和平的途径
来实现,这要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
在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
……社会主义、民主和和平的思想对于
全体劳动人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的情况
下,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
地国家中,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和平地取
得政权是有现实的可能性的。在这些国
家中,工人阶级如果把绝大多数的人民
——劳动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广大阶层、国内的一切爱国力量一在 ?
自己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并且给机会主
义分子以坚决的回击,就可能击败反动
的反人民的势力,在议会中取得稳定的
多数,把议会从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变
成人民的、工人的政权的机关,变成劳动
者的民主的工具。这样依靠着无产阶级
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运动的真正人民的议
会,将能够顺利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
根本任务,其中包括把基本生产资料变
成人民的财产的任务。
在另外一些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的
国家中,最初主要是解决一般民主主义
的任务,同时,在许多情况下,革命在最
初阶段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只
是后来才逐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 要研究
命。这要由每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
平、有没有资本主义前的形式存在、阶级
力量的对比和政治情况等等来决定。
……列宁指出,要使社会主义革命 很对
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只要具有像革
命前的俄国那样的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
平就可以;同时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政
权,可以同全体劳动人民一起,在过渡时
期中克服本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状态。
现在,当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
了胜利,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
成的时候,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资本主
义前经济形式占优势的国家里,由于先
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也可以胜利 ?
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列宁科学地论证了在社会经济方面 这是什么意
落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 思?还不是
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工人阶级的领 社会主义道
导下有可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路吗?我们
这些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后,可 没有这样讲
以避免漫长而痛苦的资本主义发展过 过。
程,绕过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而逐步走
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已经获得胜利的先进国家的帮助给它们 ?
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依靠先进国家的帮
助,落后的国家发展国有的大工业,建立
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
质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
的工具既然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建
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很好
经济体系和消灭一切剥削,它就不能不
根本改变政权的性质,摧毁压迫劳动群
众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能够保证建设
新经济的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新型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
级对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政治的上层建
筑,是由于社会在经济上迫切地需要从
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产生的。同 讲得好,使
时,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经 人高兴。
济的工具,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影响,它
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力量,它旨在消灭旧
的资本主义的基础,发展和巩固社会主
义基础,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
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由于无产阶级
国家的有计划的活动、由于劳动群众的
创造积极性而产生和发展的。
无产阶级专政保证创立比资本主义
更高的社会劳动组织的类型。社会主义
制度的力量和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
的主要泉源就在于此。
无产阶级专政是真正的民主。在无
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劳动者在历史上
第一次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
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
身的创造。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广大劳动
群众日益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的
管理,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
会生活的一切部门的领导。资产阶级革
命在巩固新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时,
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被剥削的劳动
群众团结在资产阶级的周围,而消灭一
剥削的无产阶级革命却能够使这些群
众同无产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反对剥削阶级为目的的工
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是愿意采取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痛苦最少的形式的,
它决不像共产主义的敌人所企图描写的
那样,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主
张使用暴力、内战、武装起义和最尖锐的
阶级斗争形式。列宁强调指出,工人阶级
宁愿以和平手段取得政权。使用或者不 ?
使用革命暴力,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如
何,这要取决于剥削阶级反抗的程度和
形式。历史经验证明,剥削阶级不愿意把
政权让给人民而使用暴力反对人民政
权,这样就把激烈的阶级斗争乃至内战
强加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革命的更为深刻和经常的特点就
是:组织劳动群众,为了建成新社会而以
新的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教育群众。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在于进行创造性
的、建设性的、组织的和教育的活动。列 ?
宁教导说: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在社会主
义革命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积极的工
作或建设的工作,就是要把极其繁杂和 这段话的引
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对…… 用与原意不
产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 符
无产阶级国家的形式,随着某一个
国家所形成的革命特点而各不相同。苏
维埃政权是列宁所发现的和俄国工人阶
级革命创造性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形
式,这种形式在第一个胜利地实现了社
主义革命的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
必要的。在世界发展的新条件下,在苏联 值得研究
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粉碎法西斯主义以后,人民民主制度
这种类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在欧洲和亚洲
一系列国家中取得了胜利。“从资本主义
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多种
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
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领导社
会主义经济计划建设的整个过程的是共
产党,工人党。
社会主义国有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
给大机器工业、机械化运输业、银行等等
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社会主义国有化就是无产阶级政权
用革命手段没收剥削阶级的财产,并将
它变为社会主义的国家的财产——全民
的财产。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国有化,工 ?
业中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的性质,
这就使生产力有了发展的余地。
社会主义国有化为无产阶级专政打
下经济基础,把国民经济命脉即主导的
经济部门转到劳动者手中。
一个国家的国有化采取哪些形式和
方法,取决于这个国家革命的特点。在一
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赎买等方式把生
产资料的所有权转入社会手中。在中国,
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制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特点:中国大部分
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最初被改造为国家
和资本家共有的公私合营企业,然后再
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无产阶级国家把大土地占有者的土
地,连同耕畜和农具在内,强制地收归公
有。收归公有的土地绝大部分交给劳动
农民,一小部分则用来组织大型国营农
业企业。
实行土地国有化的问题,要由无产
阶级政权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来解
决。全部土地公有化的问题是在农业的
进一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实际地解
决的。
土地国有化本身还没有在农村中建
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为已经成为全
民财产的土地仍然由私人经营。但它在
后来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
路。
作为广泛实行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
的过渡办法,并为了对这些企业的活动
进行一定的调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工人监督,即这些企业的全体工作者对
生产、贸易和财务的监督。苏维埃政权日
益广泛地用无偿的没收办法实行了工业
企业的国有化。1918年6月宣布了一切
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国有化。
苏维埃政权在克服资产阶级的反
抗、资产阶级专家的暗害和怠工时,在同
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
中,开始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全国
性的计算和监督。
在国有化的企业中,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
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开始实行。在工人
中间发起了社会主义竞赛。把一长制和
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的社会
主义生产管理原则逐渐确立起来。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和阶级。工人
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国有化并没有扩大
到一切的私有经济中去。在各种经济部
门中,在某一时期,还有资本主义的经
济。而主要的是还存在着决不容许国有
化的农民经济。
如列宁所指出的,苏联在过渡时期
有下列五种经济成分:(一)宗法式农民
经济,(二)小商品生产,(三)私人资本
主义,(四)国家资本主义,(五)社会主
义成分。
宗法式农民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和个人劳动为基础,是细小的、几乎是十
足的自然经济,它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
是供自己消费的。
国家资本主义成分在无产阶级专政
下包括这样一些资本主义企业,无产阶
级政权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严格加以监督
和限制它们的活动的条件下暂时容许它
们存在,并利用它们来建设社会主义,以
及同私人资本主义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
力作斗争。在苏联的经济中,国家资本主
义没有获得多大的发展。
这五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存在,对每
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不是不可
避免的。例如,宗法式的经济形式在像中
国或阿尔巴尼亚这些国家中相当普遍,
而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或捷克斯洛伐
克,这种经济形式就不存在。在中国,
国家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比苏联过渡时
期国家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要大得多, ?
而在许多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中根本没
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成分。
农民的小商品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
资本主义分子;农民分为贫农和富农的
阶级分化还在进行。但是,过渡时期的农
民分化过程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
性质:中农的比重较革命前日益增长,
而贫农和富农的比重则逐渐减少。中农
成了农业中的中心人物。 有问题
十月革命后,还在1918年,中农就
在农民中占了优势。农民无偿地获得了
地主的土地以及地主的一部分牲畜和农 ?
具。1918年对富农实行了部分剥夺,从
富农那里没收来交给贫农和中农的土地
有5000万公顷。在1928—1929年度,在
农户总数中,贫农占35%,中农占60%,
富农占4—5 %。
列宁教导说,工人阶级在领导农民
时,应当时时刻刻分清农民的两个方面
——劳动者和私有者。中农按其本性说
来是二重性的;作为劳动者,他倾向于无
产阶级;作为小私有者,他倾向于资产阶
级。在过渡时期,特别是在农民还把自己
的生存建立在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上面
的时候,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之间是有
某些矛盾的,例如在价格问题上,在税率
问题上。在根本问题上,工人阶级和劳动
农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两个阶级对
于消灭剥削和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以增进
他们的福利都有切身利益关系。两个友
好的阶级——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巩固联
盟的基础就在于此。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原则,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俄共(布)第十
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党的极重要 这段话,特
的决定着整个革命进程的政治任务,就 别是后半句,
是要极注意地和最细心地保护和发展工 讲得很好。
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巩固的联盟是城
市和乡村间、工业和农业间的正确的经
济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农业的高涨及其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工农 如何来的
联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形
式的消灭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过渡时期的基本阶级是工人阶级和
农民。
除农民之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
人阶级也要把劳动者的一切其他阶层
——劳动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群
众首先是手工业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不讲改造
工人阶级在尽量扩大工人和农民的新知
分子的队伍时,也努力吸收旧知识分
子,包括资产阶级专家在内,参加社会主
义建设。
丧失了政权和主要生产资料的资产
阶级已经不是社会的基本阶级之一。在
过渡时期的若干年内,资产阶级还保有
相当大的力量。这是由于小商品经济必
然会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分子,同时,
不能一下子就在一切经济部门中以社会
主义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
在失去自己的统治以后还保持着一定数
量的金钱和物资,同相当多的旧专家保 对
持着联系。它依靠着国际资本的支持,国
际资本企图在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国家内恢复资本主义。
过渡时期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前者是新生
的,但是开始还弱,未来是属于它的;后
者是被推翻的,但是起初还强,在小商品
经济中有它的根源,它是过去的东西。
在过渡时期的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中, 不只经济生活
都按照“谁战胜谁”的原则展开着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根据一个国
家的具体条件,工人阶级可以吸收某一
部分资产阶级参加经济建设和问候建设
乃至国家管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情形就是这样。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产生 由于社
会主义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在过渡时期
开始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及其所固有
的发展规律就失去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
地位。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只及于
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且愈来愈受到限
制。
这个成分的比重和绝对量,随着资
产阶级分子的被排挤,以及他们对于工
人和农民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可能性的
日益受到限制而不断减少。随着资本主
义经济的消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的
基础也完全消失。
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所固有的新的经济规律产生
和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作用范围。
随着社会主义成分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产生并开始发
生作用。这一点表现在:第一、生产的目
的根本改变,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进
行生产不是为了取得资本主义利润,而
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
平,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第二、随着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日益创造
条件,通过工业的不断迅速增长和先进
技术的广泛采用来达到这一目的。工业
的发展不再带有周期性,不再有生产过
剩的经济危机了。
只要在经济中,除社会主义经济外,
还存在着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末社 ?
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就还
受到限制。
无产阶级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以这个
规律为依据,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在一切
经济部门中采用先进技术,并力求有步 好
骤地提高劳动者的福利。
在生产不断地和有计划地发展的条
件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生产率 ?
不断提高的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价值的
规律不再起作用了。在新的生产关系的
基础上,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产生并开
始起作用,按照这个规律,每个工作者的
报酬应当同他所耗费的劳动相适应。
既然在过渡经济中存在着商品生产
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也就起作用。
价值规律在受到某些限制的条件
下,在国民经济的小商品成分和资本主
义成分中起着生产调节者的作用。但它
已经不是社会主义成分的生产调节者。
社会主义成分中的基本建设投资,不是
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而是根据国民经 基本规律呢?
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进行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一般规律性和特点决定无产阶
级国家的政策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基
本倾向,是以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
确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在生产社会化的 ?
基础上,流通领域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日
益扩大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化的过程以两种形式
进行。第一是全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制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是社会主义合作
社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化意味着
把资本主义大企业强迫地变为社会主义
国家财产,而合作化则是要根据完全自
愿的原则把私有的小商品生产者的经济
联合成为社会主义的大企业。
社会主义合作社所有制的发展在农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的经济政策应当代表工人阶级、农民和
一切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应当尽力巩固
工人阶级同农民的结合的物质基础,保
证广泛运用使城乡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
关心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为
了社会主义的利益利用商业、货币、价
格、信贷、经济核算等经济杠杆。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
利的学说推翻了机会主义者关于无产阶
级必须要等到革命在所有的或大多数的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以后才能够进行革命
的论点。
共产党以列宁的下列原理为出发
点:苏联有完全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和足够的一切,俄国技术上经济上的落
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是完全能
够克服的。党认为工人阶级同农民联盟, 好
在政治上已经粉碎资本主义之后,也完
全可以在经济上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
可以消灭剥削阶级和建成社会主义社
会。历史经验完全证实了列宁的这些原
理的正确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最终
平定剥削者的一切反抗,保证自己完全
巩固,政令能充分实行,在大规模集体生 列宁这段话
产和最新技术基础(全部经济电气化)的 很对
原则上改组全部工业的时候,社会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的巩固
才能认为是有了保证。只有这样,城市才
有可能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的和
社会的根本的帮助,并且在这种帮助下
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
率打下物质基础,从而用实例的力量并
且为了小农自身的利益鼓励他们过渡到
大规模的、集体的、用机器耕种的农业上
去。”
列宁论证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轨道
的途径,论证了合作社的新的作用,指出
它是适合农民性质的、对小商品生产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列宁的社会主 好
义建设计划是以尽力发展国营工业和农
民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从小
农经济的性质看来,农民迫切需要的同
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是通过买卖的
交换。在过渡时期,国营工业和小农经济
之间的商业结合是经济的必然性。
除了实行余粮收集制外,“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还要求实行其他许多措施。由
于国家没有商品储备,于是禁止主要产
品的贸易,实行了配给制。苏维埃政权不
仅把大中工业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把
很大一部分小工业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战时共产主义”在苏联过渡时期某
一阶段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即在
国内战争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是不可避
免的。在没有武装干涉和长期战争引起
的经济破坏的情况下,是不必要实行的。
在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结束了
国内战争以后,苏维埃政权于1921年春
天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
这样称呼是为了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列宁在1922年初叙述新经济政策
的任务时说:“同农民群众,同普通的劳
动农民结合起来,并开始向前移动,其速
度虽比我们所希望的慢得不可估量,慢
到了极点,但整个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
一道前进。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运动就
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所梦想不到的速度。”
利用工人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个
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是国营工业高涨的
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按劳分配
的经济规律,日益使工人和职员的工资 ?
与每一个工作者所消耗的劳动的数量和
质量相适应。这就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
不断提高。
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提
出了下列任务:“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
并考虑到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
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 什么经济措施
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
场和货币流通。”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顺
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工业化为集体农庄制度在农村中取
得胜利,为在全国建成社会主义生产方 ?
式创造了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
立,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了广
大的可能。社会主义工业化给农业打下
先进技术基础,从而给农民经济的社会
主义社会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国家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从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
的基本经济规律产生的。
在苏联,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过渡时期中,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
国家解决了下列任务:通过社会主义国
有化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同农民经济的商业结合;实现国家 ?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以先进技术设备供
应农村,建立城市同农村的生产结合;实
行农业集体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的
经济基础。
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是在农业国建立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条件,同时,实
现工业化和农民经济的生产合作化的先
后顺序是可以各不相同的。
同时,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
式和方法由于它们发展的历史条件而具
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写道:“一切民族都
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
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
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
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曾经
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致的条件下,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苏联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社会
主义的唯一的国家。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有利得多的条件下
进行的。它们能够在没有国内战争和外 不好这样讲
国武装干涉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如果说在俄国
社会主义革命比较容易开始,那么,在这
样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中解决社会主义 !
革命的任务将要容易得多。
“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
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 不能这样讲
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
系就愈困难”。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不论各个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的
斗争具有什么样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
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发生的人民
民主革命,首先完成了一般民主的、民族
解放的任务。
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没收战犯以及
同占领者合作的资本家的财产的工作,
不只是打击了帝国主义,同时也为社会
主义所有制打下基础。工人对于企业中
昀生产的监督,国家对于对外贸易、原料
分配以及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的监督,使 写得不清楚
资本家不能为所欲为,为生产资料的国
有化准备了条件。
革命中反封建措施的比重在各个人 多年前已由资产
民民主国家中是不一样的。例如,这个比 阶级实行。
重在保加利亚进行的土地改革中就很 是谁占有土地
小,因为保加利亚实际上没有地主土地 呢?
占有制。
无产阶级专政是通过逐步加强无产
阶级的阵地和逐步消灭资产阶级的政治
势力和经济统治而建立的。
由于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群众的广泛
革命运动的结果,议会成了广泛代表人 ?
民利益的机构。
人民民主革命发展的这种性质,是
苏联武装力量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和人
民群众的民族解放运动摧毁了剥削阶级
势力的结果,而国家政权转到了以工人 对
阶级为首的劳动者的手中,它保卫了革
命的成果。苏联的存在使得反动势力的
阴谋难以实现,防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的
干涉。在人民的力量显然占优势的情况
下,资产阶级虽然也屡次企图颠覆人民
民主制度,但不敢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
在革命的进程中,生产资料的国有
化日益扩大。大、中工业、运输业、邮电
业等的国有化,在人民民主国家中是分
几次进行的。
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
的任务,把工厂、矿井和电站变成了社会
主义的全民财产。运输业和邮电业、矿藏
和一部分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国内批
发商业也都国有化了。这就创造了对社
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由于
工业、运输业和银行的国有化,生产关系
适合了生产的社会性,基本生产资料已
经成为以人民民主国家为代表的全体人
民的财产。
在大多数人民民主国家中,资本主
义遗留下的经济非常落后。在战争期间,
它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破坏。社会主义
改造遇到了剥削阶级的激烈的反抗。国 现在也没死心
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千方百计地企图
推翻人民民主制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帝国主义反动派发动反对人民民主国家
的诬蔑宣传,秘密派遣特务和破坏分子,
组织阴谋和反革命暴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
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由于中国
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半封建关系的统治,
中国人民革命在第一阶段上要实现两个
密切相连的任务:一方面推翻外国帝国
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推翻国内封建地 ?
主的压迫。
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
级和农民。工人阶级和它领导下的农民
组成了保证中国人民战胜国外和国内敌
人的革命主力军。在革命斗争的进程中, 不讲战争
组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的极伟大的意义在于,它
在一个经济非常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经济形式占统治地位的大国面前开辟
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民政权
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主义
阵营的援助,在极短的时期内对中国的
经济进行了极深刻的革命改造,使国家
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同外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被废
除了,外国帝国主义者借以掠夺中国人
民并扼杀中国民族工业的一切旧的关税
法和关税条例被废除了。对外贸易的国
家管制建立了。中国永远摆脱了帝国主 除台湾
义的奴役。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包括合作社企
业,其中包括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
社(集体农庄)和生产资料全部为合作社
社员所有的一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以及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信用合 现在情况?
作社等。
还有各种半社会主义形式的合作
社,这些合作社部分地以劳动人民集体
所有制和共同劳动为基础。属于这类合
作社的有农业生产互助组。 只是萌芽
在中国的经济中,在人口稀少的边
远地区还保存了宗法式经济的残余。在
这些地区一部分农民从事着原始农业和 有专营牧业的牧
游牧业这类半自然经济。 民
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理论,根据苏联的经验,并且参考
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规定了整个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方向。
在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之间不仅有阶级斗争,并且还有实际合
作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矛盾:人
民同人民的敌人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
的矛盾。
亚洲的所有人民民主国家经济发展 没有说清主要
的主要特点,如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经 特点是什么
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样,在于所有这些 这是共同规律
国家都在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在
每一个国家,这种复杂的过程,是以它的发
展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特殊形式进行的。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前占统治地
位的是封建关系和殖民剥削。由于反帝
反封建革命胜利的结果,蒙古人民共和
国在1921年产生了。蒙古人民在蒙古人
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和苏俄工人农民的兄
弟般的支持下,挣脱了千百年奴隶制的
锁链,成立了独立国家,建立了人民政
权。蒙古的人民革命,在第一阶段即一般 ?
民主革命阶段顺利地实现了消灭封建主
义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