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批注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 一九六O年二月九日)
二、关于“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原书第二十一章)
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列宁写道:“社
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
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
着这样一项任务:以加快发展大工业(对
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的办法, ?
最迅速地消除资本主义统治的这些后果。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
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
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
国的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在国家经
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
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
基础上实现的。
重工业是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农
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钥匙。社会主义 ?
工业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业
机器供应农业,它是发展集体农庄制度
所必需的农村新的生产力产生的基础。 ?
革命前的俄国按领土来说,在世界各
国中占第一位,按人口来说占第三位(仅
次于中国和印度),按工业品总额来说,占
世界第五位,占欧洲第四位。它拥有的现
代化生产工具,等于英国的1/4,德国的
l/5,美国的1/10。在国内重工业的主要
部门中,外国资本家主宰着一切。
还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就
强调过,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
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俄国的生死
存亡的问题。“革命所已经做到的,是俄
国按其政治制度来说,在几个月以内就
赶上先进国家了。
可是这还不够。战争是铁面无情的,
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
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目超过先进国家……
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我们现在就是要
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这样干
没有发达的重工业,苏联就会变成
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丧 日本过去曾长期
失自己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切成 想把中国变成它
果。 的农业附庸国
苏维埃政权初期,在世界上最先进
的政权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
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
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
提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它作 好
为党的中心任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
“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
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
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
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的经济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
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经济单位。”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 只有采用
由新的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所决定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方法,才能在极短的历史
时期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化历来从
发展轻工业开始,只是过了很长时间,重
工业才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扩展重工业开
始的,这就可以大大地赢得时间,可以解
决在最短时期内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改造
整个国民经济的问题。
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农业获得
新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 对
农村后备劳动力,是保证工业得到干部
的主要泉源。
工人阶级应当培养出能为人民利益
服务、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自己
的知识分子。
在1928—1937年期间,工业的工人
和职员人数从380万人增至1010万人,
即增加1.7倍。
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
业,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
牺牲。苏维埃国家把大量资金用于发展
重工业,因而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以高
速度发展人民消费品的生产,从而在满
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上造成了困
难,抑制了实际工资的增长。不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以先进技术装备了工业和农
业的一切部门,从而保障了人民消费进
一步迅速增长的必要条件。
积累的来源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
业化中,除剥削工人和农民外,起着极重
要的作用的是靠掠夺殖民地、索取战争
赔款、举借奴役性外债和出让经营特权
而从国外流入资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国家,正在顺利地解决建立重
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积累问题,解决的办
法是依靠这些国家的内部来源和有计划
地实现社会主义积累。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过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很落后)的
工业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苏联 ?
建立重工业,要付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为了积累必要的资金来建设新工厂,必
须在经济中厉行节约。
社会主义工业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是国有化工业、对外贸易、国内国营商业 几个来源平列不
和银行系统的收入。这些来源的作用随 好
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
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
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
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争
取国家工业化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采用经济核算,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原则对
付给劳动报酬,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增
长、工作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和生产方法
的改进。
这一切使得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在苏联的工业中,每个工人的产量在第
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高41%,在第二个
五年计划期间提高82%。1940年工业中
劳动生产率等于1928年水平的343%。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929—1932年),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按1955年7月1日的价格计算)达277
亿卢布,其中重工业部门的投资达233
亿卢布。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
1937年),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达616亿
卢布,其中重工业的投资达509亿卢布。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3年半(1938—
1941年上半年)内,工业的投资达594亿
卢布,其中重工业的投资达500亿卢
布。
采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使国
家赢得了很多时间,保证头等的社会主
义的工业在极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并达
到高速度的发展。
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强国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
投资。新企业的建设在基本建设中起着
主要的作用,它花费了全部工业投资的
一半以上。
1937年,全部工业的固定生产基金
(厂房和营造物,机器和设备)比1928年
的水平高4.5倍,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
门来说,则高6倍。
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数千个
工厂建立并开工了。新企业的产品在工
业品总额中开始占主要地位。还在1937
年,头两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和根本改建
的企业的产品已占产品总额的80%以
上。
从1913年到1940年,苏联全部工
业的产值增长了7倍半,而大工业的产
值增长了将近11倍。大工业在大工业和
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
42.1%提高到1937年的77.4%。1913
年,生产资料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3.3%,
1940年则占60%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
前夜,苏联从外国输入的机器约占全部
机器的1/3。1932年,机器输入已减至
13%弱,而在1937年则只占0.9%。苏联
不仅停F_-~k资本主义国家输入汽车、拖
拉机、农业机器和其他机器,并且开始向
国外输出这些机器。
苏联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社会主义大
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在
1924年,私营经济在苏联工业产值中的
比重为23.7%。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私营工业已被彻底消灭。社会主义体系
成了苏联工业中的唯一的体系。
由于工业化纲领的实现,苏联从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
大国。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加强
苏联国防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福利的牢
固的工业基础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
政权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被消灭了。
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每个国家
的工业化具体过程不可能是一样的,因
为这些过程是以各种各样的内部条件和
外部条件为转移的:例如该国的工业发
展水平,它具有的一定的自然资源、阶级
关系、人口数目和文化水平、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历史条件的差别、国际环境等。
列宁在强调“找到一种改造俄国经济制
度的最正确、最经济的途径”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时指出:“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大
家都是知道的。这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
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
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
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
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
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
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
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的特点中反映出来。”
苏联是第一个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列
强包围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它曾经
是一个技术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但是
苏联有广阔的领土,数亿人口和各种各
样的自然资源。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苏
联应当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纯粹靠内
部来源来建立重工业,建立重工业的一
切主要部门。
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
锐的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苏联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由敌对的资
本主义包围的存在所决定的。如果苏联
也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达的工
业,工业化发展速度的问题就不会这样
尖锐。如果当时在工业较发达的其他国
家中也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也不
会这样尖锐。可是苏联是一个技术上经
济上落后的国家,并且是唯一的无产阶
级专政的国家。因此,必须以高速度建立
先进的工业基础。
苏联发展的内部条件同样要求高速
度的工业化。
192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十一
月全会在谈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时曾经强调指出:
“鉴于必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
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央全会指出,只有加
速发展工业和实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只有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
来,才能解决这些任务。”
各人民民主国家现在正考虑本国的
具体特点利用着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发展大工业,首先是发展作为社
会主义基础的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
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以前
这些国家年年有大批人找不到工作,流
亡国外。
社会主义积累增长的决定因素,是
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和社会主义劳动
组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
率。社会主义竞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强大动力。
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写道:“像这
种忘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认为企
业的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和
价格问题等等都不再起作用的经济工作 不能忘记
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我国过去和现
在难道还少吗?
人民民主国家一面保证作为提高和
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重
工业的优先发展,一面对农业、轻工业和
食品工业大量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和
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
活水平。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各种具体条
来发展某些工业部门,就能提高社会 讲得好
劳动生产率,从而为迅速提高人民生活
福利创造条件。
同时,某些国家在实行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正确方针时,由于工业发展速度
过分紧张,而农业发展不够,产生了国民
经济中比例失调的现象;由于投资分散
在许多工程项目上,使工程的开工期限
延迟。个别国家对重工业某些部门的建
设规定的计划任务过高。规定的速度超
过了这些国家的实际能力,而且由于社
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合作和广泛分工,这 ?
样高的速度也没有必要。在某些情况下,
没有完全实现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的计
划任务。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大大提高。过去中欧和东南欧落后的农
业国,现在已成为拥有以最新技术装备
起来的大工业的工农业国。
中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于亚
洲各人民民主国家是非常尖锐而迫切的
任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国家社
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得
全面胜利和确立的必要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解决工业化这
一任务的无限潜力。中国拥有大量的人
力和发展一切工业部门首先是发展重工
业的各种各样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同
时在解决这一任务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
会遇到不少的困难,这些困难是由于技
术落后,熟练的工业干部不够,过去遗留
下来的工业分布的不合理状态和各个工
业部门之间的不协调,以及自然资源不
清楚等等造成的。
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其他
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兄弟般的合
作,使中国不必经过各个准备阶段,而
有可能完成一个革命的飞跃,从落后的技 ?
术水平飞跃到现代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
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
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
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
的就业问题。
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积累大批资
金。资金的来源首先是国营经济的积累
和国内外贸易的收入,其次是征自资本
主义企业的税收以及居民缴纳的税款。
土地改革后,农民不再向地主缴纳大量
的地租,这就使他们除了改善自己的生
活条件以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劳动成 是剩余的
果来支援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掌握了一系列极重要的
新产品的生产,如发电机、冶金和采矿设
备、最新类型的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喷
气式飞机,这些产品都是中国过去所不
能制造的;开始部分生产大型钢材和优
质合金钢。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继
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
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国家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