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书第二十二章)

 

小农经济合作化的历史必然性。列

宁的合作社计划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

不仅必须实行国家工业化,而且必须对

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是把

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和集体           南斯拉夫没有统

劳动之上的工业和农业统一起来的社会           一起来

经济体系。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人

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最困难的革命任务。

只要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仍然是细小的

个体经济,农村中的资产阶级经济制度

的基础就会保存下来,农村资产阶级对

贫农和很大一部分中农的剥削就会保存          应当是下中农

下来。

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决地摒弃剥夺中

小商品生产者—_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道路。对待农民和手工业者采取任何强

制措施都会使他们离开工人阶级,给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小商品生产制度不能使农民和手工

业者劳动群众摆脱贫困和压迫。使他们免

于一切剥削和破产的唯一道路是通过合作

社使他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这

种过渡只有在领导全体劳动人民的工人阶       

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要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轨

道,首先应当发展最简单的合作形式,并       

从这些低级的合作形式逐步过渡到高级

的合作形式,即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庄。

农民经济的合作化是农民的个人利益和

国家利益相结合,以及吸引基本农民群

众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唯

一正确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合作社中,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剥削农民群众的          有这种合作社

资产阶级。                                  吗?

由于小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温

床,如果不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谁战胜谁”的问题,也就是工人阶级联       

合基本农民群众最后战胜资产阶级的问

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如果不实行小商品

生产者的合作化,就不能克服过渡时期         

多成分经济的矛盾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大工业按扩大再生产原则高速度地

发展着,而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          由于水旱灾荒

实现逐年扩大的再生产,而且连简单再          婚丧喜事,人祸

生产也不是经常有可能实现的。大工业          等原因

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了社会化,

并根据国家计划来经营,而小农经济却

是分散的,并受到市场自发势力的影响。

社会主义大工业消灭着资本主义因素,

而小农经济却经常地和大量地产生着资

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

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

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

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

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

这种基础上,归根到底是会使整个国

民经济崩溃的。

因此,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过渡时期的经济中,必然存在着社会主          

义大工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这种

矛盾是一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的经

济特点。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把小农经        

济引上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小农经           逻辑推论下

济愈来愈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的日           去,也要得

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发展着的工业对原           出新的结论

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妨碍了国家

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不仅为工业

而且也为农业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而在

小农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它就没有日益

扩大的国内市场来销售各种现代化的复

杂农业机械,因为这些机械只有大经济

才能大规模使用。

要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

断增进人民的福利,就必须建立巨大的、         是发展的,因时

具有高度生产效能的社会主义农业,以           代而不同

保证工业获得原料,居民获得粮食。

在农业中建立大经济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

义的道路。资本主义的道路意味着农业

中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

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这必然使劳动农民

群众贫困和破产。社会主义的道路意味

着把小农经济联合成以先进技术装备起

来的大型集体经济,使农民摆脱剥削和

贫困,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的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城市中建立,         

在农村中仍保留小农和富农经济的见解

是极端错误的。

  可见把小农经济逐步联合成以先进          下一步还有一

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是从资本          个从社会主义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          到共产主义过

性。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1927           渡的客观必然

)的决议指出:“必须把分散的农民经         

济在农民进一步合作化的基础上逐步转

上大生产的轨道(在农业的集约化和机

械化的基础上集体耕种土地)看做首要

的任务,大力扶持和鼓励社会化的农业

劳动的幼芽。

从个体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大经

济的过渡是不能自流地实现的。在资本          这点上,小

主义制度下,农村自发地跟着城市走,因        私有带有资

为城市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的小农经          本主义性质

济基本上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的同一类型的经济形式。在工人阶级专

政的条件下,小农的农村不能自发地跟

着社会主义城市走。列宁指出,和无产阶

级的社会主义趋势不同,农民间固有的

是商品资本主义趋势,因为简单商品经

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

实行农民合作化必须严格遵守自愿

原则。在这方面,使农民根据先进生产合

作社的实践确信社会主义大经济的优越

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农民经

济合作化的低级形式是销售农产品和供

应农村工业品方面的合作,以及信用方

面的合作。但这些合作形式对个体农民

经济过渡到大型公共经济起着很大的作

用,因为它们使广大农民阶层养成集体

管理经济事务的习惯。

在苏联,生产合作社的低级形式是

共耕社;在共耕社中,共同使用土地,共

同劳动,但耕畜和农具仍是农民的私有

财产。

苏联集体农庄建设的经验表明,在一

切形式的生产合作社中,农业劳动组合

保证庄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农庄的公

共利益正确地结合,从而有助于以集体主

义精神教育昨天的个体劳动者,有助于社

会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农业劳动组合中不实行公有化而

仍归集体农庄农户个人所有的是:住宅,

一定数量的产品牲畜,家禽,饲养农民自         商品牲畜?

己的牲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经营个人副

业所必需的小农具。从公有化的土地中

拨给每一集体农庄农户一块宅旁园地供

个人使用,以经营副业。劳动组合的管理

委员会从公有的役用牲畜中拨出马匹租

给庄员个人使用。庄员的基本收入是根

据每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从集体农庄

的公共经济中获得的。

在苏联的一些地区曾经成立过农业

社,在公社中不仅一切生产资料公有

化,而且庄员的个人经济也公有化了。

这些公社在当时没有生命力,因为它们          这是一笔抹杀

是在技术不发达和产品不足的条件下产

生的。

在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个国

家里,合作社的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在

这些国家中,普遍建立了生产合作社,在

生产合作社中,收入不仅是按劳动的数

量和质量来分配,而且也按农民(社员)

交给合作社的、但仍为农民私有的土地        这就是土地入股

面积的大小来分配。

机器拖拉机站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重要工具,是建立工业和农业

的生产结合的主要手段。生产结合就是

社会主义大工业以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

供给农业,用新的完善的技术装备农业。

国营农场是高度机械化和有高度商

品率的社会主义企业,它使农民深信社

会主义大经济的优越性,并以拖拉机、优

良种子、种畜帮助农民。各人民民主国家

里都建立了这种国营农业企业。但国营        我国国营农场所

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所占的        占比重较小

比重,各个国家是不同的。

苏联的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

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还不能立刻实

现使千百万小农户合作化的巨大历史任

务,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前提。

在苏联工业化的头几年就已经大规

模建设制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

复杂农业机器的工厂。仅在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苏联农业就得到了16万台拖       一九五九年我国

拉机(每台按15马力计算)。重工业的迅       有拖拉机四万五

速发展,保证了工业基地的建立,以先进      千台

的农业技术供应农村。

列宁教导说,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在

一定阶级的财政帮助下产生的。这对于

在农业中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

式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

使农民逐渐相信社会主义道路的优

越性,在准备农民群众根本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具有巨大意义。农民却是小

商品生产者阶级,他们世世代代和自己       

的私有经济相联系,因此必须使他们在

实际中确信集体经济的好处。

在苏联占全体农户35%的贫农是完

全免税的。苏维埃国家颁布了劳动法,严

格地保护贫农和农业工人的利益。对贫        这里所说的“力

农和力量单薄的中农的土地进行规划是        量单薄的中农”

免费的,是由国家出钱的。国家组织了机      即我们所说的下

器租赁站,这些租赁站首先给贫农以生        中农

产上的帮助。国家把现款贷给贫农和中

农,并按照优待办法贷给他们种子和粮

食。国家所进行的农艺上的帮助、矿质肥

料的供应、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等等,对

发展农民经济有很大的意义。

   从最简单的合作形式逐步过渡到较

复杂的合作形式,从低级形式的生产合       

作社逐步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生产合作

社,逐渐使农民群众做好了准备,从个体

经济过渡到公共经济,从生产资料私有

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到在自

我管理的民主基础上经营集体经济。

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必

然同工人阶级、贫农和中农群众与农村

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相联系。苏联

小农经济向普遍合作化的过渡,要求坚

决粉碎富农的反抗。富农对苏维埃政权        讲阶级斗争好

农村政策的反抗,在1927—1928年特

别加剧起来,因为那时苏维埃国家在粮

食方面遭到了困难。富农对收购粮食实

行抑制,对庄员、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采

取恐怖手段,纵火焚烧集体农庄的建筑

物以及国家的谷仓。坚决反对富农和保

卫劳动农民利益的政策,把贫农和中农

群众团结在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周围。

农民加入了集体农庄,把自己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变为公有,建立起公共的

劳动组合经济,从而摆脱了富农的剥削。

工人阶级领导基本农民群众向国内最后

一个资本主义剥削的堡垒展开了进攻。

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反对富农的措

施,废除了土地租佃法和劳动雇佣法等

等。这样,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消灭了

最后一个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即富农阶级。

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

上消灭富农阶级,是一个极深刻的革命

转变。

这个革命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一

系列的根本任务。

    第一、它在国内消灭了人数最多的

剥削阶级即富农阶级。“谁战胜谁”的问

题不仅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也得到了

解决,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在国内,资

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            完全不对

    第二、它把国内人数最多的劳动阶

级即农民阶级从产生资本主义的个体经

的道路引上了公共的集体农庄的社会

主义经济的道路,从而解决了无产阶级

革命的最困难的历史任务。

第三、它在一个最广大最必需而又

最落后的国民经济部门中,即在农业中,

给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没有粮食,怎么

农业开始在与工业同一类型的基础上,        得了!

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

。这样就解决了过渡时期的一个最深

的矛盾,即社会主义大工业和个体小

农经济之间的矛盾,并消灭了城乡对立

的基础。

共产党粉碎了托洛茨基的规定高昂

的工业品价格和过重的农业税来剥削农

民的方针,也粉碎了布哈林的扶植富农和      即让他们冒尖

使经济建设“自流”的右倾机会主义方针。

共产党严厉地谴责了某些地方发生

的违反农民自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原则,

在不具备必要的前提下从低级形式的生

产合作社跳到高级形式的生产合作社,

以及忽视国内个别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的特殊经济条件等情况。

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在同富农作尖

锐的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千百万农

户的巨大的改造,起初给农业带来了巨

大的损失,首先是牲畜的总头数暂时减

少了。后来,随着集体农庄的巩固和加

强,就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集体

农庄生产开始迅速地增长起来。

    苏联从小农经济国家变为拥有世界

上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的

国家  苏联的全盘集体化基本上是在

 l929年到1934年这段时期内进行的,不

过直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农业集

体化才告完成。

苏联建立和巩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

会主义农业,这种农业是一个由集体农

庄、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包

罗万象的体系。

集体农庄的伟大意义,正在于它是

农业中采用机器和拖拉机的主要基地,

是用社会主义精神去改造农民、改造农

民心理的主要基地。

集体农庄制度保证了农产品的大量         我国一九五五年

增加和农业的高度商品率,这对供应国         商品率约占三分

家食物和原料有重要的意义。1938年集         之一,到一九五

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谷物生产的商品率为         九年由于产量增

谷物总产量的40%,而在1913年谷物生        加,征购量基本

产的商品率仅为2%,同时,贫农户和          不变,只占五分

中农户粮食的商品率仅为14.7%。集体        之一

农庄和国营农场有不断扩大生产的巨大

潜力。它们不会遭到销售危机,因为,随

着人民物质福利的不断提高而来的是对

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集体农庄制度的胜利给苏联农民开

辟了过富裕的和文化的生活的道路。集

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民的分化,消灭了

农村的贫困。由于有了集体农庄,农村

无马匹、无奶牛、无农具的农户没有了。       很值得注意

无论各个国家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条件、形式和方法的差别有多大,

为苏联集体农庄建设经验所检验过的列

宁的合作社计划的基本原则,对于走上

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一切国家来说都

是共同的。

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各人民民主国家是在苏联有了

发达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存在着世界社会

主义体系的条件下,对农民经济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

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农业生产合

作社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类是共耕社,

土地仍是每个社员的私有财产,只在进        即我们的互助组

行某几项农业工作(耕耘、播种、田间管

理、收割)时共同劳动。第二类是生产合

作社。第三类是农业劳动组合式的生产合

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

主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民主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

国家的农业开辟了一条逐步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道路。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土地改

革完成的基础上展开的。共产党通过各

种政策逐渐使农民群众认识到合作社经

营的优越性。

中国农村在土地改革结束后,立即

普遍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

这些初级生产合作形式培养单干农

民过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低级的

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人股;在合作社中        还有牲畜、农具

保证统一经营,但仍然保留土地和基本        入股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从低级形式的合作组织向高级形式

的合作组织的过渡,是逐步进行的,是估

计到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同

条件并严格遵守自愿互利原则的。共产

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既坚决反对农

民经济合作运动上的放任自流,也坚决

反对违反自愿原则。

中国共产党反对农业合作化缓慢发

展的现象,领导着农民群众走向社会主

义的广阔运动,动员群众顺利地克服困

难。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广大的

中农群众不再动摇,积极加入合作社。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阶级斗争

的条件下进行的。共产党经常领导农民

同过去的地主和富农反对合作化的破坏

活动进行斗争。在合作化初期,禁止地主

和富农加入合作社。只是在合作化运动

获得胜利以后,才决定分别地根据他们

的具体情况,允许他们到合作社里进行

动。在劳动中同工同酬。同时提出了把

改造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的任务。              有分别地

中国农村的合作化是在国家工业化        同前面所说国家

刚刚开始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还没有        工业化是进行社

建立起以现代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的必要        会主义改造的基

基础。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合作社还缺乏        础的提法,互相

机器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少数合作社        打架

的土地用机器拖拉机站供应的机器来耕

种。其余的合作社都用旧式农具或改良

农具靠人力和畜力耕种土地。但就是这

种合作社,由于把农民的生产资料简单

地集合在一起和实行了集体劳动,农作       

物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都比单干户高。这

证明社员有高度的劳动积极性,证明合

作社比互助组优越,比单干户更优越。

蒙古人民共和国牧民经济的合作化

是通过一种形式即农业合作社实现的。       

农业合作社的公积金占生产资料总值的

25%到50%。

中国和亚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农民

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旧制度遗留下

来的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落后,农业人

口过剩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改造具有

重大的国际意义。这又一次证明,列宁的       

把农民小商品生产引上社会主义轨道的

合作社计划不仅适用于苏联,而且适用

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