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原书第二十三章)

 

 

苏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成在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消

灭了多成分经济,建成了城市和农村的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

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的成就,使苏联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个

阶级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根

本变化。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城市

和农村都完成了向没有资本家的苏维埃

商业的过渡;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

集体农庄商业完全排挤了私营商业。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年代,基本上完         

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全国

生产技术装备根本改观。苏联变成了经

济独立的国家,能够保证以必要的技术

装备来供应自己的经济和国防的需要。

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

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胜利地完成       

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解决了第二个五

年计划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基本任务——

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

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

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

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

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          

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日益成长

的社会主义和已被推翻的、但在初期还

有力量、在小商品生产中还有基础的资

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克服了。“谁战胜        说得太死,

”的问题,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完        不合乎实际

全地、永远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

了。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取得胜利而制

定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苏联的经济不再是多成分的了。由          至少还有两种成

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巩固,资         

本主义成分的残余的消灭,社会主义国

民经济体系在苏联经济中取得了彻底的

胜利,并且占了绝对统治的地位。社会主

义的胜利意味着过渡时期的结束,新经

济政策的结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两

种形式的公共财产,即属于以社会主义

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者,或者属于以集体          这就是说,生产

农庄和其他合作社企业及合作组织为代          资料的分配,决

表的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因此劳动产品          定劳动产品的分

也属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       

资料是私有财产,它的主要部分属于资

本家和地主,因此绝大部分劳动产品也

于资本家和地主。

社会主义生产在先进技术的基础

上,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发展着,群众福

利的不断提高是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也是避免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的保障;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自发的,生产的

增长受到群众有限的购买力的限制,这

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和         

失业者的增加。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

政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他们在以共产

党为首的工人阶级领导下,为了全民的

利益,利用这一政权来建成共产主义社

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国家政

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利用

这一政权来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在城市和农村中都已取得胜利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使生产力有          这里连讲了两

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为生产的不断迅速          个不断,但只

的扩大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显著的          讲量变,不讲

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        部分质变

困难和资本主义的困难及其矛盾不同,

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是成长、上升、前进

中的困难;在社会主义力量的成长中,就

包含着克服这些困难的可能。共产党所         

领导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同这些困难

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作了必要的牺

牲,终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的胜利意味着长期存在的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的消灭。资产阶

级制度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剥削

农民的农村,因此城市和农村的阶级利

益是对立的。而在苏联,城市和农村都在

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着,工人和农民

的根本阶级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          不讲矛盾

城市,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帮助农

村。社会主义城市大力援助劳动农民摆

脱地主、城市资本家和富农的压迫,不断

以拖拉机和其他机器供应农村,这种帮

助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不断

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结合是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和建成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条

件之一。

在苏联,出现了新的知识分子,其中

包括革命后归附人民的广大的旧知识分

子阶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当大一部

分知识分子不得不从事非熟练劳动或落          

人失业者的队伍。在苏联,绝大多数知识

分子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出身。苏维埃知

识分子不知道剥削,他们有充分的机会

为人民的利益,为共产主义建设的利益,

来有效地应用自己的知识。

社会主义的胜利,使长期存在的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除了。

在苏联,相当大一部分脑力劳动者帮助

统治阶级剥削体力劳动者的情况不存在

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力劳动者和脑

力劳动者之间阶级对抗的基础已经不存

在了。   

苏联已经完成了文化革命,这是全         

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

苏维埃政权结束了妇女被压迫的地

位。在苏联,妇女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

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实际上享有同

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社会主

义的胜利使千百万妇女参加了熟练劳

动。在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大量的领导干        医生、教师,服务

部从妇女中成长起来。在农村中,随着集        行业和邮政这类

体农庄的胜利,妇女的地位发生了根本          工作,尽可能都

的变化,集体农庄消灭了先前存在于个          让妇女去做

体农民经济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妇女

可以同男子并肩前进,并在集体农庄的

社会经济中占有光荣的地位。社会主义

的胜利使一些有过封建残余和宗法制残

余的民族边远地区中的妇女,摆脱了她

们的半奴隶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人剥削人的

现象的消灭,苏联没有对抗性的阶级了,

没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以工人阶级、农民、

知识分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同志式的

合作为特征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间的阶

差别,同这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之

间的差别一样,日渐消失。可是资本主义

社会却被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弄得四分

五裂,很不稳定;而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就

没有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它的特点是         

团结一致,十分稳定。公有制和社会主义

的经济体系在苏联的统治地位,是社会          否定社会矛

主义社会的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各族          盾是动力

人民的友谊、苏维埃爱国主义这些强大

的社会发展动力赖以发挥的经济基础。

而这些动力又反过来给予经济很大的影

响,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过渡时期,对剥削阶级的镇压

——这和限制、排挤以及进而消灭经济

中的资本主义成分是相联系的——曾在

国家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主义          有问题

胜利之后,这个职能消失了。但是,保卫

国家不受资本主义侵略者及其代理人侵

犯的职能却完全保存了下来。随着社会

主义建设的开展,国家的经济组织工作

和文化教育活动愈益发展起来。国家保

护和增加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任务大大

加强了。国家保卫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法

制,免受一切敌对分子的阴谋破坏,保障

苏联公民的权利。

1936年,通过了新的苏联宪法,

从立法上,把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巩

固下来。这个宪法不仅在形式上把公民

的权利固定下来,而且把重点转到从实

际上来保证这些权利。例如,苏联宪法不        最大的权利是管

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          理国家

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

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

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如社会主义

的国民经济计划制度,消灭失业现象,缩

短工作日,实行劳动保护,工人和职员

每年有工资照付的休假,国家出资为工          有权利,还有

人和职员举办社会保险,国家保护母亲          义务

和婴儿的利益,为劳动者广泛设立疗养

、休养所、中小学校、高等学校、俱乐

部,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国家

发给高等学校学生助学金,以及其他物

质保证。这样,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就

创造了保证劳动者实际享受各种权利的          

牢固的经济基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

主就表现在这里。

各民族经济不平等的消灭社会主

义消灭任何剥削,也根除产生民族压迫

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和同

志式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的,没有各民

族的兄弟友谊,没有各民族的日益亲近,

社会主义是不可思议的。无产阶级国际

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在苏联,由于执行了列宁的民族政

策,过去的沙皇俄国的民族边远地区,从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变成了独立的发达的

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进入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

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苏联进入了新

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完成社会主义的建

设和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

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建立了共产

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产品十分丰富,人

民的福利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人同

农民之间以及这两个阶级同知识分子之

间的阶级界限归于消灭。这样,社会主义

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完成,同时就是向共

产主义的逐步过渡。共产主义意味着社

会的物质和文化的极大繁荣。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

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所以向共产主义

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

按本国人口平均计算的工业产量是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重要的标志。随

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列宁提出的

在党的一些决议中得到具体阐明的任务

便实际地提出来了,这就是要在经济方         只讲工业产量不

面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业产量方           行,农业产量也

面,赶上并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这       要超过

个任务是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1939年)作为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规

定下来的。

随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确立,社会

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对资本主义体系的

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为了证明自

己优于先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用了

100多年,封建主义用了200多年的时           

间。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在苏联的过渡

时期内,即大约20年,就证明了自己对

资本主义的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事实已

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个工人阶级的革           这样分割开来的

命世界观是正确的,列宁的社会主义革           提法,不对

命理论是正确的。

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多经济成分的消

灭过程各人民民主国家遵循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正在

顺利地解决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之一,在

于采用和平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

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代替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所有制。过去苏联曾经是唯

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它单独地抗

击侵略性的帝国主义世界,国内资产阶

级又在国际资本积极支持下拼命反抗,

因此不得不采用极尖锐的阶级斗争形

式;目前,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获得胜

利,在有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条件

下,就没有必要采用那样尖锐的阶级斗

争形式了。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原则,巧妙地运用了国内现有

的通过广泛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

措施,并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这

个联盟是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被        

粉碎的条件下产生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确信绝大多数人

民是坚决拥护新政权的,所以不愿同工

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发生冲突,而宁愿在

人民国家的监督下进行工作。这是因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

础,要比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俄国资产

阶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得多。

此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估计到俄国革

命的教训,也估计到中国在人民革命胜         是事实

利时期已经不是唯一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国家。人民政权制定并开始实行了利

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

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成社会主义工商业。这一政策的最终目

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生产资        

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

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

伴随着阶级斗争进行的。中国的经验完

全证实了列宁的原理:过渡时期的国家        

资本主义是“阶级斗争另一种形式的继

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

对于资本家企图违反现行法令来抬

高商品价格,破坏工人阶级对私营企业

的监督,危害国家计划等行为,人民政权

都严厉加以制止。几年来,这一斗争一直

是中国国内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

中国这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有

价值的经验完全证实了列宁的结论:“国

家政权如果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通过

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

以及“付给国家资本主义大宗贡款,不仅

不会葬送我们,反而会使我们通过这一

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人民政权在执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同时,始终不渝

地努力改造资产阶级分子,把他们变成

不靠剥削、自食其力的有益的社会成员。       

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经验中

一切有益的东西,都被用来为社会主义

建设服务。

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

会主义革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的

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谁战胜谁”的        当时我们自己也

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地解决了,剥削阶级        只是说取得了决

正在彻底消灭。1957年,由于击溃了            定性胜利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政治思想战线上

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在中国,过渡时期生产关系方面的

任务已经解决了。过渡时期的发展生产

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社会

主义物质生产基础方面的任务,一定会

在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只有

解决了技术改造方面的这些任务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完全建成。

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社会主义能

在国家工业化实现以前,就在所有制方

(包括农村在内)取得胜利,是因为有

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存在,有苏联这样

度发展的工业国家的援助。

广大劳动者都有可能取得文化和知

识。革命结束了资产阶级和地主对教育

和文化的垄断。教育和文化已成为全体          

人民的财产。新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正在加速形成。工程技术干部日益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劳动

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大大改善了。

1951年,实行了工人和职员的社会

保险。

中国人民给自己提出了实行文化革

命的任务。正在大力逐步扫除文盲。人民         两者都要努力做

政权在扩大初等学校网,以便在最近12

年内,实现初等普遍义务教育。

19491958年,扫除文盲约3000

万人。1957年,受完业余普通教育的劳

动者有6000万人。小学学生人数,从

1949年的2400多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

6700多万人。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发展,在业余学校中学习的农民

达到75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