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书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
生产方式是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时期建立起来的。它是以大生产的高
度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有走上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国家,都首先掌握资本主义遗
留下来的大生产。大生产在资本主义条 有些国家没有大
件下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建立适应于 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的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像生产联合化
这样的积聚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所
谓生产联合化是把通过工艺过程彼此联
系起来的不同的生产部门,联合在一个
大企业里。
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的基本方
针是: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实行劳
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实行国民经
济的电气化,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化学,以
及和平利用原子能。
不对停滞不前和保守思想进行坚决 赞成
斗争,技术进步是不可能的。技术进步要
求把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迅速
而广泛地运用到生产中去。
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国民经济一切部
门中,彻底实行主要的和最繁重的生产
过程的机械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盘机械化得
到日益广泛的发展。全盘机械化就是以
互为补充的机器体系为基础,使生产过
程彼此联系着的各个阶段,不论是基本
的或是辅助的阶段,都实行机械化。
机械化的最高阶段是生产的自动
化,即采用各种自动调整的自动机器。遥
控机械,即远距离操纵和控制机械的工
作(远距离操纵),同自动化有极密切的
联系。当包括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部机器
体系实行自动调整时,也就有了自动化
的机器体系。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完成从
原料加工到制成成品所必需的全部生产
过程,只需要人的监督而不需要人的直
接协助。
设备现代化对于技术进步具有重大
的经济意义。设备现代化就是经常更新
和改进所使用的设备,办法是用新部件 这就是部分质变
替换机床和机器的旧部件,安装更完善
的发动机和各种装备。
工业的电气化改变着工厂的面貌。
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单式电气传动,以
代替附有复杂传动装置的中心发动机。
工作机的电气化是生产的全盘机械化和
自动化的动力基础。在使用电力的基础
上,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黑色金属
和有色金属的电冶业、电化学,以及新的
金属加工法。
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1957年工
业劳动的电气装备率,比1913年提高19
倍。所有的城市,几乎全部工人区,40%
的集体农庄,都已经电气化。电力开始广
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打谷、供水、挤牛奶、
剪羊毛等)。
社会主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了
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
这种方法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力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法。劳动者(工
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生产力。他们不受剥削。他们是以社
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基本生产资料的集
体所有者。劳动者不是为剥削者工作,而 这个意思应当在
是为自己,为社会工作,因此他们深切地 前面写
关心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改进。大家
知道,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借助于这些
工具,对大自然发生影响,与此同时,也
在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积累生产经验
和劳动技能,并世代相传下去。生产工作
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也就是生产经验、劳
动技能、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总和,是
发展生产力的物质要素,首先是发展生
产工具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工
业的同时,熟练工人的数量和比重增加
了,许多旧的职业和专业消失了,许多新
的职业和专业普遍发展起来。工程技术
人员的队伍日益壮大。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用机器,对于
社会基本生产力——劳动者的状况的影
响,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
在社会主义社会,采用机器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
却力图延长工作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可以
增加财富,有利于整个社会,从而增进生
产者的福利。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
赫鲁晓夫的提法
术进步使资本家发财致富,使失业人数 和这不一样。
增加,并使劳动者的状况恶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 在共
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有
两种形式:(1)国家全民所有制,(2)合
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社会主义的国家
所有制是以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
全体人民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集体农庄所有制是各个集体农庄和合作
组织的所有制。
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相适
应,有两种社会主义经济:(1)国营企业
(工厂、国营农场、技术修配站、机器拖
拉机站等等),(2)合作(集体)经济
(集体农庄、工艺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企
业)。
可见,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
客观的必然性,它反映出工人阶级和农 ?
民走向社会主义继而走向共产主义的道
路的特点。
这两个阶级都在建设社会主义,加
入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但工人阶级在
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企业(全民的
财产)工作,而集体农民则在属于各个集 ?
体农庄和合作社组织所有的企业工作。
这就使他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有了
一定的差别。
在苏联,国家所有制的比重约占全
部生产基金的91%。可见,苏联的绝大部 我们还没有
分财富,即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福利和
这样的账
文化的极重要的泉源,都是全体人民的
财产。
国营企业和集体经济之间的共同点
在于:(1)都以社会主义公有化的生产资
料和集体劳动为基础,(2)都消除了人剥
削人的现象,(3)都是为满足劳动者日益
增长的需要而有计划地经营的,(4)都实
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这两种所
有制形式都为人民的利益,为建设共产
主义社会这一共同目的服务。
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经济之间一
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第一、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
庄所有制之间的差别在于,社会主义生
产公有化的程度不同。
第二、国营企业的产品是社会主义
国家的财产,是按国家机关规定的手续
和价格销售的。集体农庄生产的产品是
集体农庄的财产。
这种产品的大部分按国家规定的价
格卖给国家和合作社,一小部分通过集
?
体农庄的商业系统,按市场上形成的价
格出售。其余全部产品则做为既定的集
体农庄的公共基金,和按劳动量分配给
各个庄员。
第三、在归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中,
归工人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
以工资形式付给工人。国家预先规定单
位成品或单位工时的劳动报酬的固定标
准,不管该企业的工作情况如何。
第四、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
家,对属于自己的企业进行直接领导,通
过自己的代表,即由有关的国家机关任
免的企业经理,对这些企业进行管理。国
家的中央机关或地方机关有计划地领导
这些企业的生产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
加生产管理、制定计划,并为完成这些计
划而奋斗。劳动组合的生产计划和财务
计划、内务管理规则、工作定额、报酬标
准、收入的分配办法,都由庄员根据农业
劳动组合章程自行规定,同时以社会主
义国家的现行法律、计划任务和指示为
依据。
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经济之间的
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这是社会主义 ?
生产关系范围内两种经济的差别。
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关系
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富强的根源,是
全体劳动者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的源
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国家所有制这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的
高级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
的和决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
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
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产生和巩固起来的。
大力巩固和发展国家所有制和合作
社集体农庄所有制,是进一步发展整个
国民经济,使苏维埃社会从社会主义逐
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极重要的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财产社会
生义制度下的公共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和
生产的产品。这种产品,一部分继续作为
生产资料使用,仍是公共财产。另一部分
是消费品,按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数量和
质量进行分配,成为劳动者的个人财产。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所
有权普及于他们的劳动收入、储蓄、住
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
设备。
集体农庄农户的财产是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个人财产。根据
农劳动组合章程,每一集体农庄农户
的个人财产,有宅旁园地上的副业、住
宅、产品牲畜、家禽和小农具。
只有劳动才是社会主义时代个人财
产的泉源。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绝对
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归个人所有的物品
不能变为资本,就是说,不能用来作为剥
削手段。
社会主义保证社会各个成员的个人
利益能够同全民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
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 ?
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违反这一原
则,必然产生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之间
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人剥削人
的现象,所以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
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这些矛盾在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有意识、有计划地领导
共产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解决。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按其实质来说,根本
不同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
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1)以
同斯大林
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这 的提法是
两种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 一致的
对统治地位;(2)劳动者不受剥削,建立
了同志式的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
系;(3)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有利
于劳动者本身的产品分配。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国营企业和
合作社集体农庄企业的劳动者有可能广
泛发挥创造积极性,来改进生产和提高
劳动生产率这一增进自己福利的重要条
件。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 同斯大林提
和剩余劳动,产品也分为必要产品和剩 法不同
余产品。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区分
没有以人剥削人为基础的社会所固有的
对抗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是为自
己的劳动,它所创造的产品,按生产者的
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以满足生产
者及其家庭的个人需要。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这种产品的数量即消费量取决于
当时达到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水
平,并随着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增长。在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消
费的资本主义限制不存在了,因为这种
限制是由劳动力的价值规律、群众的贫
困等等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
会的劳动,它创造剩余产品,即为社会的
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扩大生产,
建立后备,发展教育和保健事业,赡养老
人和丧失劳动力的人,组织国防,等等。
在劳动者自己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社
会,为社会的劳动同为自己的劳动一样,
对劳动者是客观必要的。
与愈来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相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 好,同二十
生产力的高速度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 大的提法不
的余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克服 一致。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进程中所产生
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
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生产力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中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方面,以及有计
划领导经济的形式,就会过时,就会落后
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而不再适合进
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这就必须改变生
产关系和经济领导形式,使其适应已达
到的生产力水平。
同以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不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不是对抗
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事情不会
弄到发生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
命这类冲突的地步。这些矛盾是发展中
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
渡的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充分认识社会
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依靠群
众——共产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活动,能
够及时克服产生的矛盾,因为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没有力图保存腐朽的经济关
系的阶级,对社会发展进行着有意识的
有计划的领导。
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
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 好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
跃进。
由于合并集体农庄,提高机械化水
平,培养集体农庄的熟练干部等等而引
起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矛盾,这
种矛盾表现为集体农庄的基本生产力
(集体农庄庄员)和集中在机器拖拉机站
中的基本农业生产工具之间产生了一定
程度的脱节。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和建立
集体农庄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由集体
农庄购买机器),是一项极其深刻的革命
措施,它解决了已出现的矛盾,为农业的
更大跃进开辟了广阔场所。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在不断改进,越来越发展,
这就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继续不断增长。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旧的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表现人剥削人的关系
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就不再发生作
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也退
出舞台。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劳动生产率
不断提高的规律、按劳分配的规律、社会
主义积累的规律等新的经济规律,也就
产生和发展起来。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留着商品
生产,因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仍然起作用,同价值规律有关的范畴仍
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新的
经济条件,改变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的性质,并限制它们的作用范围。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没
有资本家参加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的。在旧的价值范畴的形式里面,包含着
根本不同的社会内容,这些范畴的作用根
本改变了;货币、价格、商业、信用被用作
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服从一
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生
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 ?
关系的主人。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以后,
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
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恩格斯指出,随着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直
到现在它们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
的自然规律一样,同人们相对立,——
将被具有完备知识的人们应用,因而将
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的社会存在直到
现在都好像是自然界和历史从上面强加
在人们身上的东西一样,同人们相对立,
现在则成为人们自己的自由的事情了。
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现
在则受人本身的控制。只是从这时起,人 恩格斯说“开
们才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 始”,说“愈来愈
史,只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所推动的社会 大”,这就比较正
原因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来愈大的 确。
程度上产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这是人
类由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的飞
跃。”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社会阶级关
系方面,妨碍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发展 ?
规律,来为社会利益服务的东西是不存
在的。企图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万古长
存的资产阶级的狭隘的阶级利益,妨碍
它去认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
替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和社会
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使认识和利用经 讲得太容易
济规律成为客观必然性,因为不这样,对
共产主义建设实行有计划的领导是不可
想象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使社会主义经
济有可能沿着共产主义的道路发展和前
进。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熟练地
应用这些经济规律。科学地认识和正确
地应用经济规律,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社会主义社
会愈充分地认识经济规律,就愈能顺利 讲得还有点
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愈能有效地利用
意思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十分熟练地应用
经济规律,必须学会全面地考虑这些规
律在每个时期发生作用的具体经济条件
和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是
被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 对,好
战中认识和利用的。经济政策的成功,首
先决定于它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的正确
程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的经济作用,
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用经济规律来为劳动
人民谋福利的必要条件。
国家做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使其
免遭资本主义阵营各国的帝国主义侵略 对
的防御机关,做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防
止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阴谋复辟资本主
义的保卫机关,是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现代修正主义分子所
鼓吹的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缩小社会主 不对
义国家的经济作用这样一条无政府主义
的、机会主义的路线,是与马克思列宁主
义和人民利益相敌对的。这种机会主义
的路线,使劳动者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的主要工具,使社会主义各
国在帝国主义面前解除了武装。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
国家的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作
用。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
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绝对统治,国
家有可能依据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自
觉地把这些规律运用于自己的活动中,
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执行经济组
织的职能。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
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
发性,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起这种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列宁的经济管理
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国家的经济生
活。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这一原则,是
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基本特征的结合,
即国家对经济的有计划的集中领导同依
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的社会主义 好
民主制度的结合。
“真正民主意义上的集中制的前提
是历史上第一次造成的这样一种可能
性,就是不仅使地方的特点,而且使地方
的首创性、主动精神和各种各样达到总
目标和道路、方式和方法,都能充分顺利
地发展。”
要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发展,就要时
刻同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中各种官僚主 不讲政治领
义现象、同代替经济鼓励的命令主义进
坚决的斗争。
苏维埃国家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
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加盟共和
国和地方机关在经济领导中的作用,将
企业管理权移交给加盟共和国和地方机
关,扩大企业领导者的经济权力,使工
人、集体农庄庄员和知识分子更加从物 ?
质利益上关心资源的更好利用。
1957年,苏联的工业和建筑业由专
业部门管理改成按地区管理,这是实现列
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新阶段。每个经
济行政区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就是这
种新的管理组织的形式。
这样,更灵活的、与苏维埃经济的目
前水平相适应的国民经济管理方法便建
立起来了;这种方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
辟了广阔的余地。
工会是劳动者最大的群众组织。在
社会主义国家,绝大部分工人和职员都
加人工会。工会的使命是竭力发挥群众
的主动性,日益广泛地吸引他们参加生
产管理。工人阶级通过工会对依据一长
制原则管理生产的经济领导者的活动,
实行监督。
工会的使命是要促使劳动者的物质
生活与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它
们有权对于劳动立法的遵守实行国家监
督,对劳动保护状况实行社会监督。
党密切联系劳动群众,动员工人、庄
员、知识分子完成经济政治任务,教育群
众,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马克思列
宁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完
成自己的经济作用和政治作用的必不可
少的重要条件。否认这种领导的必要性,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条基本原理的修
正。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新的和旧
的、新生的和垂死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之
问的斗争中,在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中
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具有非对
抗的性质,因为它们不是同对立的阶级
利益联系着的,它们能在共产主义建设
的进程中得到克服。列宁指出,在共产主
义制度下,对抗消灭了,而矛盾仍然存
在。
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剥削阶级,但
还有代表私有倾向和习惯的、阻碍社会
主义经济中新的进步趋势发展的落后分
子,还有公共财产的盗窃者和忽视人民
需要的官僚主义分子,人们意识中的资
本主义残余还没有完全克服。共产党领
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劳动者的主动性,
促进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进步趋势的
发展,支持新的幼芽,加强它们,促进先
进生产方法的推广;国家同危害共产主
义建设利益的一切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
者,妨碍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来迅速发展生产、加速技术进步和不
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切惰力、各种
落后和守旧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
新旧斗争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