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七、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原书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

展的必然性任何社会形态为了自己的

存在和发展,都要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间的劳动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有一定

的比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发展中

的必要比例,是通过经常的波动、比例失

调和反映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周期性

的生产过剩危机自发地达到的。

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必然性

和可能性根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

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

配的必要比例是有计划地实现的。自发

性和自流性是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         

不相容的。

列宁在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

展的必然性时指出:没有长期计划便不

能领导经济,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任务

就是“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         

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

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

没有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来保证

社会劳动及其成果得到合理而节约的使

用,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

主义的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基本特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

求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服从社会的统

一计划领导,遵守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

种成分之间的比例。与资本主义所固有

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相反,社会主义的

特点就是计划性,根据列宁的定义,这种

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实

现,在每个阶段上取决于业已达到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现有的物力和社会主义

国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遵照这一点并

根据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社会

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的分配,并确定国民经济的比例。保          应加上发展

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必要比例的先决            的高速度

条件是:(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工

业、农业和运输业、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的发展,及其组成部分的发展的正确比

例;(--)生产和消费、积累和消费、物

力和财力之间的正确比例,居民货币收

入总额和商品流转额以及为居民提供的

各种服务之间的正确比例;(三)现有的

干部人数和国民经济所需干部人数之间

的正确比例;(四)根据经济区的综合发

展,广泛的劳动分工,以及整个国民经济

范围内各地区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来

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的合理配置。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间的正确比例

首先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优先发

展,而且首先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

器制造业的优先发展。其次要求生产消

费品的部门的增长能满足人民群众经常           事实是长期

增长的需要。                                 不能满足

1925年到1957年,苏联全部生

产资料生产增加93倍以上,而消费品的

生产增加17.5倍。1957年同1940年相

比,全部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几乎增加3.8

倍,而消费品生产增加1.6倍。人民消费

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增长的速度还

不能适应居民对这些消费品的日益增长

的需要。

规定工业和农业间的正确比例对有

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有极重要的意义。

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一方面应当保证

工业起主导作用,以便用先进技术装备          

农业,用工业品供应农村;另一方面应当

保证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发展,

以便用必要数量的食物供应城市居民,

用原料供应轻工业。

居民日益增加的货币收入同大量的

个人消费品和各种服务(价格水平估计            

在内)间的互相适应,以及人民消费品生

产的增长和商品流转的发展间的正确

比例,是有计划地经常地满足劳动群众

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的

条件。

近几年来,由于大大地提高了职工

的实际工资和庄员的收入,苏联劳动人

民对各种商品的需求的增长比消费品和

食品生产的增加迅速得多。共产党和苏

维埃国家已通过的并正在顺利实现的在

进一步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

业、增加工业品和食品生产的计划,就是

为了消灭这种不相适应的现象。

国民经济各部门间资源分配的比例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合理而经济地利

用这些资源的程度。例如,如果制造一台

机床的金属平均消耗量减少,那么机床           他们的机器

制造业总的金属需要量就会减少,或者           很笨重,以

机床的产量就会增加。这就使冶金业和           吨计算,消

机器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合理           耗金属很多。

而经济地利用资源是保证生产不断迅速

发展的条件之一。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

义生产配置,是按照下列基本原则建立的:

    第一,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即就地取材

消灭不合理的过分远的运输,尽量使生

产接近于原料产地,接近于燃料和动力

资源,以及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消费地区。

第二,各经济地区间劳动的有计划

的地区分工必须同这些地区内经济的综

合发展相结合。

各地区的综合发展要求各区间建立

合理的经济联系,实行工业的专业化和

协作,但必须从各地区的具体条件出发,

必须考虑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         即全国一盘棋

发展。

第三,全国通盘有计划地配置工业,       好,我们注

保证在以往落后的农业地区建立新城市         意了这个问

和工业中心,使农业接近于工业,从而消       题,到处动

灭城乡间的本质差别。                       手办工业。

第四,消灭各族人民之间实际上的

经济不平等现象,迅速发展以往落后的

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这就是巩固各

族人民的友好合作的物质基础。

苏联在农业生产的配置方面进行了

重大的改革,结果顺利地消灭了革命前

俄国农业的片面专业化现象。由于主要

是在东部地区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农

业生产的配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例如,

仅在1954—1956年期间在开垦生荒地          

和熟荒地的地区就耕种了3600万公顷

土地。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经济合作

的有计划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国际劳          不搞关门主

动分工的基础上,最合理地利用生产能          义,是对的

力、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时,还必须

估计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体

系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发展。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社会主

义计划化  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是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济组织职能的最重要的特

征。

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

基础上,它要求经常总结共产主义建设         

的实践,利用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用计

划来指导国民经济,这就是预见。科学的

预见基于对客观的经济规律的认识,并

根据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业已成熟的需

要。

正确地计划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

首先是掌握并善于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

发展的规律。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不能和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相混淆。国民经济有

计划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国家

机关依据这个规律,有可能正确地计划

社会生产。但可能性并不是现实。要把这       

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学会运用有计

划发展的规律,必须制定最充分地反映

这个规律要求的计划。

这就是说,必须在经济区和各经济

部门内部,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

深刻地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间

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种研究,来计划各        提出了任

部门间和各企业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务,就有事

的正确分配比例。                            做了

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和各人民民主          他们是这样

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获得了巨大的成          来区别的

就。但是在实践中,计划并不是经常都能       

充分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

求的。当违反了这些要求时,国民经济有

计划发展规律就会显示它的威力,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的比例失调,正常的生产

和流通过程遭到破坏。

    计划机关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          我们在一九

没有充分估计到保证完成计划任务所需          五九年春也

的物力和财力的实际可能性,没有规定          碰到了这个

足够的原料、燃料和材料的储备;此外,        问题

还规定了规模庞大的建筑工程,这就在

完成计划方面造成过度的紧张,使资金

分散在许多新开始的工程上,并降低了          结果是大家都

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                        完不成

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

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后备,就能迅速消除国民经济个别

部门中的比例失调现象或者预防发生这

种现象,就能灵活调度各种资源。

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如果正确地反

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国民

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就能得到

良好的结果,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保证生产不断增长。

利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是有计划

领导经济的必要条件。这种规律的作用,

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执行劳动生

产率提高的计划,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

产的一种决定性运动。

    社会主义计划化要求深入研究并尽

量利用国内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

保证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技术的迅速进

步、工艺规程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的       

不断提高。

有计划的经济管理,是以列宁的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为依据的。这个原则的

前提,就是集中的有计划的领导经济同

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相结

合,同地方经济机关、党组织、苏维埃机

关、工会以及各个企业在制定计划和争

取完成、超额完成计划方面的必要独立

丝和广泛主动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计划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在

于它把保证必要的比例同社会主义生产

的不断发展、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了。计

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社会主义计划化具有实际的         

动员性质。计划指导着全国千百万人的

劳动,给劳动群众指出明显的远景,鼓舞

人们去创造劳动伟绩。生产计划的现实

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积极创造

性。

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工程技术人员,

职员在生产会议上讨论企业计划。他们提        

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找出了不少发展和改

进生产的窍门。

制定计划只是计划工作的开始。列

宁把俄国电气化计划称为党的第二纲领           对,好,讲

时强调说:“这个纲领在每个工厂里,每         到了问题

个乡镇中天天都会改进、修改、完善和变

更。”任何计划都要根据群众的经验,估

计到计划执行的进程加以改变,使它完

善,使它更加确切,因为任何计划都不能

预见到潜藏在社会主义制度深处的一切

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工作过程中

才能发现。在实现计划的斗争中,工厂、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群众表现出创造

性和积极性,开展社会主义竞赛,发现加

速经济发展的新的潜力。群众积极参加

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          不对头

争,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

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社会主义计划化要求坚决反对反国

家的倾向,反对编制一些不能动员任何

人的偏低的计划,反对向落后地区看齐,

也反对不考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可          可以

能而编制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计划。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得越多,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

产组织、掌握现有技术和采用新技术的         

物质鼓励因素运用得越多,这种斗争所

收的效果就愈大。

有些经济学家放弃社会主义体系的

一个主要优越性——集中的有计划的经

济领导,而陷入生产自发性和无政府状

态的歧途,他们主张取消社会主义国家

的经济组织职能,他们把计划化的实质

说成是从自由玩弄供求关系来预测经济

发展的趋向。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官僚主义

集中制毫无共同之处。计划领导的过分

集中,不充分了解和考虑地方条件和可          批评得好

能性而企图由中央编制一个无所不包的

计划,以及对待计划工作的狭隘本位主

义,都会造成各种错误,束缚地方的主动

性,妨碍地方资源和社会主义经济各部

门、各企业所具有的巨大潜力获得最充

分的利用,阻碍各地区的综合发展,阻碍

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

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改组,在反对          这本书有个

计划工作过分集中,发挥地方机关对充          好处,把地

分利用苏联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主动          方分权写进

性以及加强它们对这方面的关心,有特          去了

别重要的作用,这种改组进一步扩大了

加盟共和国在有计划领导国民经济方面

的权力。在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方面,在进

行有组织的领导来保证共和国一切企业

和建设单位完成国民经济计划方面,许

多重要的职能都移交给地方机关。

国家对集体农庄的计划领导有它的

特点,这种特点根源于合作社集体农庄

所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依靠集体

农庄群众的自动性对集体农庄实行计划

领导。集体农庄和庄员的主动性是发展

农业和充分利用每一地区、每一集体农

庄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决定因素之

一。

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远景计划

和短期计划的配合上,前者表明若干年

内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后者是较短期

间的具体的工作纲领。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

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远景计划应当规

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正确比例。

远景计划的主要任务在于:保证在优先          空话

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大

力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中广泛

采用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成就,改进生产

力的配置,发展专业化和协作,在进一步

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和降低产品成本,以及不断提高劳动人

民的生活水平。

企业和建设单位根据控制数字制定

按年度划分任务的远景计划。每个国营

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技术和财务工作的

综合计划。这些计划都经企业和建设单

位全体人员讨论,由该地国民经济委员          权在这里

会批准后生效。

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还将特别重

要的工程(注明投入生产的期限)提交苏

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批

准。

为了保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领

导,必须有统一的集中的国民经济计算

和统计制度。列宁教导说:“社会主义就

是计算”。没有正确的计算,社会主义的

计划建设是不可想象的。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为改进计划工作

和加工统计资料开辟了广阔的远景。电

子计算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以远远超过

人力的速度和正确性对大量数字和资料

提出系统的、经过逻辑分析的材料。这

就使人们·从那种既不需要创造性思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机械性质的脑力

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

脑力集中在领导国民经济和生产过程的

创造性任务上。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国民

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对资

本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比例性是偶然

的,经济是通过周期性危机循环地发展

的;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济危

机,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

律的要求所规定比例的基础上不断地高

速度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各

部门和经济区之间实行有计划的劳动分

工,保证最合理地配置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

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

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

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

技术。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的

一致,各族人民的友谊以及苏维埃爱国

主义,激发起人民在前后方的群众性的

英雄主义。共产党领导国防事业,能够把

人民的一切力量都用在粉碎敌人方面。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决定优越性和苏联

后方的不可摧毁的坚固性,保证了苏联

在同霸占了欧洲许多国家资源的法西斯

德国进行斗争中,和自己的同盟者共同         

取得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胜利。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都胜利         

地完成了。但是由于工业和建筑业管理

的改组和由此而来的计划制度的根本改

变,由于新的巨大的各种原料产地和能

源的发现,以及需要增加住宅建设的资

金,因此必须对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个别

任务进行修改,并提出关于在新发现的

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新企业和工业中心的

任务。因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部长会议

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远景

计划(1959—1965年)的决议。

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国民经济计

划化方面的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

意和兴趣。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考虑到这

一点,正在鼓吹“有计划的资本主义”。

垄断化的企业和部门的内部竞争虽然受

到限制,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垄断组织之          好的,坚持

间、垄断化的企业和部门同尚未垄断化          了马克思主

的企业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急剧尖锐化。          义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想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和

消除生产过剩危机的一切企图必然遭到

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