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

(原书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劳动性质的

根本改变。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占有生产

资料的劳动者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社会

工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是不受剥

削的劳动。列宁说:“千百年来都是为别

人劳动、为剥削者做苦工的人,现在第一

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依靠最新技

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来工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

地位根本改变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

的地位决定于社会出身和财产;与此相

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决定       

于劳动和个人的能力。

劳动者的不受剥削,他们社会地位

的改变,使人们根本改变了对劳动的看

法,产生了新的劳动态度。

这一切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

未有的对劳动的新的社会刺激。

社会主义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深

切地关心自己的劳动。大家知道,资本主

义利用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和物质刺激

来扩大对劳动者的剥削,以便尽可能占         

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劳动的物质刺激则使生产增加,有

利于改进工作者的物质状况和提高他们

的文化水平。

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物质刺激

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由于在这个阶段

劳动尚未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的第

一需要,尚未变成为共同利益工作的习

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意识中的

资本主义残余尚未彻底克服。绝大多数

工作者忠实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在劳动中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但同时

也有一些工作者不老老实实地对待自己

的义务,破坏劳动纪律。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保存着不少

旧的分工的残余,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间、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间的本质差

别,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间、重劳动和轻

劳动间的差别。这些旧的分工的残余只

能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共产主义

的物质生产基础的建立而逐渐地被消灭。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工作

者一小时的劳动与另一个工作者一小时

的劳动大为不同。一个工作者如果具有

高度技术或更为勤勉和积极主动,他就

能在单位时间内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出

较多的产品。这就是说,生产工作者的

报酬也不可能一样,而应当符合于劳动         这个原则对

的数量和质量。不然,对于劳动者就不会      

有提高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刺激作

用。

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工作者从

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是刺激

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保证这种关

心的,是工作者的报酬以他的劳动数量

和质量为转移。利用每个工作者从物质

利益上对劳动结果的关心是社会主义经

营的根本方法之一。列宁指出:“必须把

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

的关心上面。”

失业,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者的灾难,在苏联已经永远消灭,因此,

工人再没有随时被赶出企业大门而失去

生活资料的危险。失业的消灭、工人不相       

信明天的心理的消除、农村贫困的消灭

是苏联人民的伟大成就。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社会主

义的经济规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成共产主义

的最重要的条件。列宁写道:“劳动生

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         

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

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

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

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

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在单位产品

生产中的劳动总量减少。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

动的节约。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般经济规律在

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中按不同的方式在

起作用。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在

资产阶级社会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

很缓慢、很不稳定的。

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社会

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阻碍劳动

生产率增长的障碍。社会主义为不断提           可以

高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客观必然性和可能

性。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          

生产不断高涨和劳动者物质福利不断提

高的必要条件。

劳动生产率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意

义,也很重大。农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之

后,还可以为工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其

他部门的工作腾出相当大数量的有劳动          

能力的人口。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

社会主义生产不断高涨的主要的基本的

泉源。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为建设新企

业、扩大固定基金、改进生产技术创造日

益扩大的积累资金的泉源。迅速提高劳          可以这样讲

动生产率对于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和

资本主义的经济竞赛中获得胜利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

从社会观点来看,劳动生产率是随

着整个社会的劳动的节约而增长的,即

随着机器和设备、原料、燃料、材料的更

好的利用,活劳动的分配和利用的改进,

生产地区的更合理的配置,产品质量的

改进等等而增长的。   

提高劳动的技术装备,发展技术,对        这里说靠技术设

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的意义。例          备的发展

如,由于机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机器生

产的发展和改进,使用机器和设备的其

他各生产部门就能够节约更多的劳动。

利用各种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竞

赛有关的物质刺激和社会刺激,是提高          同上面说法互相

劳动生产率的必要的和最重要的条件。          矛盾

发展科学和技术就可以减少自然条

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决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            

社会经济因素日益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劳动技术装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在于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

量。同时,产品中活劳动的比重减少,物

化劳动的比重就相对地增加。活劳动的

技术装备愈多,生产资料的生产愈发达,       

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就愈高。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

展,劳动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是提高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极重要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大力提高

劳动的技术装备、发展技术和在生产中

采用科学成就,技术进步不受资本主义

所固有的种种限制和矛盾的影响。在社

主义社会中,增加固定基金和发展技

术,并不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市场

狭小、危机、企业的经常开工不足、私人

资本的数量或营业秘密等等的限制。劳

动者的需要不断增长,销售市场扩大,劳

动群众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有这

一切经常刺激生产的扩大和技术的发

展。社会主义国家集中掌握整个国民经

济的积累,有计划地进行国民经济各部

门的投资,鼓励发展科学和技术。

为了保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必

须不断增加国民经济投资和固定基金,

加快劳动机械化的速度,不断地、与生产

密切相结合地发展技术和科学思想,研

究和利用国外的技术成就。

劳动技术装备应当分为量和质两个

方面,即每一个工人所使用的机器和设

备的数量,以及这些机器、工具和工艺规

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提高劳动技术装备就是意味着增加

机器和工具的数量(这一点表现在迅速

增加固定基金上面),以及经常从技术上

改进这些机器和工具。机器和生产过程

的经常的技术革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无穷的泉源。

机器和设备的数量增加特别迅速。

例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国家

计划拨付国民经济购置新机器和设备的

资金每年平均350亿卢布(按1955年7

1日的价格计算),其中拔给工业的为

190亿卢布。国内金属切削机床的数量

1908年的75000台增加到1956年的

184万台,即增加23.5倍。工人使用的

机床的装备程度提高5倍。同时必须看

到,机床设备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技术

也日益改进。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是以各

生产部门和工段不断提高劳动的技术装

备为前提的。如果劳动的技术装备停止

提高,或者各个有联系的生产工段劳动

技术装备提高的程度不均衡,就会降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使企业调配劳

动力的工作发生困难,使生产过程比例

失调。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决

议:“为了保证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生

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应急剧提高各种           应当是有阶段

工作的机械化速度,在工业中大规模地           有秩序地提高

实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社会劳动资源的利用。劳动者熟练

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剥削

阶级及其奴仆,消灭了失业现象,实现了

劳动权,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劳动资

源的利用以发展生产。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生产的不断高涨使各劳动部门的工

作者总数的不断增加成为合乎规律的现

象。

苏联国民经济中的工人和职员数目            我国一九五0—

1928年底为1080万人,1932年底为              一就五七年,每

2280万人,1937年底为2700万人,1940          年增加职工一百

年底为3150万人,1957年底为5270万           万人

人。

城市中的失业、农村中的农业人口

过剩和贫困等现象的消灭,社会主义生

产的不断增长,根本改变了使企业获得

劳动力的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

劳动力的需求是自发地依靠失业后备军             一九五八年我们

和农业人口过剩来满足的。在社会主义             招工过多,主要

制度下,企业所需的劳动力是有计划地             是对县级没有控

依靠有组织的招收、有组织的训练和分            

配劳动力来保证的。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也通过生产

技术教育而提高,这种教育包括培养新

的工作者,也包括在不脱离生产的情况

下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除了国家劳

动后备系统外,补充熟练工人的重要来

源就是对工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训练,

就是在企业中用带徒弟、开训练班的办

法对千百万劳动者进行训练。知识分子

的人数,工农出身的高度熟练的专家的

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17年(从1941年到1957年)内,

技术学校、技工学校、铁路学校、矿业学

校、工厂艺徒学校、建筑中等技术学校、

矿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农业机械学校用国

家的经费训练了960多万各行各业的年

轻的熟练工人。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中,用

企业中带徒弟和开训练班的办法,平均

年培养250万新的熟练工人,使近350

万的工人提高了他们的熟练程度。集体

农庄庄员也大批地在农艺畜牧训练班学

习。工人和庄员的函授教育也有了广泛

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分工  马克

思指出,各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社会分

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可以有计划

地影响社会分工的过程,并且可以最充

分地利用社会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专业化的经济意义可以由下列

数字来说明。专业化金属制品工厂制造

12—60公厘规格的螺栓,成本为1O戈

比,而在消费这种产品的工厂的机械车

间制造,成本则为1卢布40戈比,即贵

13倍。同时,专业化工厂在制造螺栓时

还可以节约大批金属。在汽车工业中生

产规格化的工具的成本要比专业化工具

制造厂的成本贵3倍。

各种方式的社会分工都是互相有密

切联系的,在领导经济的实际工作中必

需考虑到这种联系。例如,社会生产专业

化同地区分工有密切联系,也就是同各

生产部门在国内各地区的分布情况有密

切关系。必须在经济上把专业化、生产

协作化和生产配置最正确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

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在劳动协作

的历史发展上,社会主义标志着高于以

前一切社会形态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的

劳动协作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之间的协

作,它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最

先进的技术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劳动协

作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的协作强大得不可           只是相对的

比拟的劳动生产力。协作所固有的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实行分工,

采用机器,节省生产资料等等——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得到最大的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限制劳动协作的规

模;与此相反,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大扩展

劳动协作的范围,使人们的共同劳动能

达到资本主义所远远不能达到的规模。          不掌握材料,不

这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中的生产积聚达到          叙述历史,只有

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程度,表现在实现          逻辑推论

国民经济的重大措施和更广泛地利用综          都是可以比的

合生产的优点上。

社会主义的协作有着与以前一切社          由于所有制

会形态根本不同的新的劳动纪律。资本          不同

主义的劳动纪律是靠饥饿维持的:丧失

了生产资料的工人在饥饿的威胁下被迫

向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是作为生产资

料所有者的劳动者的自觉的、同志的纪

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维护必要的劳

动纪律是符合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以

社会主义劳动态度的精神教育劳动者,         

不断与破坏劳动纪律的人作斗争,是社

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任何一种有很多工作者参加的共同

劳动都需要管理,才能使这些工作者的

行动互相配合,才能组织他们之间必要

的生产联系。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要求

有计划地领导国民经济,在生产过程中

坚定不移地实行一长制,同时要发扬群

众最广大的创造主动性,发动群众积极

参加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领导人员

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所委托的人,或者

是合作企业中全体劳动者所推选出来的

代表,他们管理经济不是为了资本家的

利润,而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经济领导人员的威信取决于

他们联系群众的程度,取决于人民对他        

们的信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力劳动者和

企业领导人员是统一的生产集体的成

员,他们都极其关心生产的发展和改进。

由此就产生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旨在不断改进生产的创造性的合作。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国民经济有计

划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许多人

共同劳动的长处,采用最有效的生产组

织、劳动组织和经营方法,吸引群众参加

不断改进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创造性的

工作。

劳动的物质刺激。社会主义竞赛

社会主义产生了比资本主义更强大的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新的刺激力和动力。这

是广大群众深刻地关怀社会主义生产发

展的结果。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         好,社会主

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         义生产服从

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         于需要

源。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劳动的数

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以保证个人的物

质利益。这种分配方法使劳动者个人物

质福利的提高同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按劳

分配就成了发展生产的强大力量。

社会主义竞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究竟什么是动

最大动力。社会主义竞赛是社会主义所        力,前后说法不

特有的在劳动群众发挥最大的积极性的       

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

方法。

社会主义竞赛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竞争。

“竞争的原则是:一些人的失败和死

亡,另一些人的胜利和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         

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

的提高。

竞争是:打败落后者以确立自己的

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是:一些人工作得不

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

得更好,——赶上更好的以达到普遍的

提高。

城市和乡村中的社会主义竞赛是发           可以讲

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动力。

苏联国民经济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潜力  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利用劳动生

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来领导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在劳动生产率增

长的速度上超过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

家。苏联国民经济中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超过了革命前俄国的水平好几倍。

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对提高劳动生产

率有巨大的意义。要改进企业内部的生

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        

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采用流水作业法,

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以工作者的自觉纪律和同志式的合           这是讲政治

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组织,能大大           但只讲结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改进劳动组织,         不讲方法,不

克服停滞现象,加强纪律,整顿生产秩           讲如何达到

序,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           好像也是讲政治

广泛展开社会主义竞赛,竭力支持先进

生产者和革新者的创举,坚定不移地推

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先进者的成就成

为群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