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

(原书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要性

及其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产

品的生产和分配方面还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这是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合

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特点决定的,也

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以及和社会主

义社会有经济关系的外国存在的各种所

有制形式的相互联系决定的。

由于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庄农业

之间的分工,以及社会主义所有制两种

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

听有制的存在,所以在社会主义经济的

这两个基本部门间商品生产和商品关系

是必要的。

农产品的集体农民个人所有制,这

些农产品一部分是他们按照自己在集体         这是基本部分

农庄公共经济中所做的劳动日获得的,

另一部分是他们在个人副业中生产的。         这是小部分

这些农产品一部分以实物形式用来满足

集体农民及其家属的个人需要和副业的

生产需要,而大部分卖给国家组织和合         我们还不能是大

作社组织,或在集体农庄市场上出售。集       部分

体农庄和庄员用销售农产品得来的货币

去购买他们所必需的工业品。

通过采购而从集体农庄转到国家和

合作社手中的农产品和原料,以及集体

农庄和庄员在集体农庄市场上出售的农

产品,都是商品。国营企业生产的、集

体农庄和庄员所购买的工业品、生产资         不同于斯大林的

料和个人消费品,也是商品。                 提法

在国营企业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范

围内,在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产生出特

种的商品关系。这些生产资料一部分由         没有区别卖给集

国家机关卖给集体农庄、庄员、工业合作       体和个人的不同

社,因此也就从国家财产变成合作社集         部分。这两部分

体农庄财产或庄员的个人财产。随着世         都出卖了所有

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同资         权。

本主义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扩大,卖给

外国的生产资料也日益增多。于是,生产

资料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当生产资料从某些国营企业转入另

一些国营企业时,所有权并没有变更,社

会主义国家仍然保持这些生产资料的所

有权。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也       不出卖所有权

是通过买卖方式从某一国营企业转入另         而出卖使用权

一国营企业,它们也是商品。

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国家所有制形式、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

制形式和个人所有制形式,以及工业和

农业、制造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

品的部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彼此联系

和互相依赖。归根结底,生产资料(劳动

工具、原料、辅助材料)是为了用来生产

消费品而创造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化

为它们生产出来的消费品的价值。消费

品的价值则影响到生产资料制造部门中

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水平,并影响这

些部门所制造的产品的价值。

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

集体农庄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形式的相

互关系决定着国家所有制性质的特点,

因为国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由工人阶

级和集体农民这两个阶级所构成的人民。

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作者的劳动性质         剥削者不可能把

发生了变化。前面已经说过,在社会主义       劳动看成光荣的

社会中,劳动从强制的重负变为光荣的         事情

事情。但是,劳动还没有像将来在共产主

义社会那样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第一生

活需要,因此物质刺激还是必要的。社会

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

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

的动力。

因此,在国家和国营企业之间,以及

各国营企业本身之间,就必须具有这样

相互联系的经济形式:国家把生产资料

交给各国营企业使用和支配、要每个企

业都根据等价原则通过产品销售来抵偿

产品的生产费用。

    在国营企业部门内部作为商品而流

通的生产资料具有与消费品和在国营企

业部门以外所销售的生产资料不同的重

要特点。这些特点如下:第一,当生产资

料通过买卖从某一国营企业转入另一国

营企业时,所有者仍然不变,因为那些生

产资料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改

变的只是使用生产资料的企业;第二,生

产资料在国营企业部门内部进行的商品          即调拨

流通基本上是按照物质和技术供应计

划,这是与消费品不同的,消费品是自由

买卖的对象;第三,国营企业——工厂、

矿井、电站及其固定生产基金(生产工

具、厂房、营造物等等)——不能买卖,

只能根据上级国家机关的决定,而由一

个国家机关交给另一个国家机关。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的商品具

有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和由抽象

劳动创造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不是私人

劳动,而是直接的社会劳动。生产过程、

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企业间的劳动分

配是由社会计划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营企业和合

怍社集体农庄企业中的劳动社会化是有

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社会主义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差别造成的。

在合作社集体农庄企业中,劳动是在本

农业劳动组合的范围内社会化,因此,

劳动产品也就是劳动组合的财产。此外,

庄员也在具有从属意义的个人副业中进          

行劳动。副业中的劳动是个人劳动,不是

直接的社会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虽

然社会劳动是按照计划分配于各生产部

门和各企业之间,但是客观上还必须以

销售商品的办法来判明,商品产品尤其

是消费品的生产和分配,同社会主义社

会成员的需要究竟适应到怎样的程度。

如果说,资本家对使用价值感兴趣,

只因为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承担者,

那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创造使用价值

和提高产品质量却有独立的极重要的意          即不为剥削者提

义,因为生产的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满          供剩余劳动

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

值间的对抗性矛盾(生产过剩危机的可

能性就是它引起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         难道会不产生

间也会产生非对抗性的矛盾。                 ?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某

一部门大部分产品的那些企业所消耗的

平均劳动时间。社会必要时间是一个客

观存在的量。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         因此需要机械化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量。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根据客观

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的要

求,定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         靠这两条

本的计划,规定各企业的劳动和材料消

耗定额;国家就是这样通过计划去影响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时间量,使

它降低。

根据先进企业的经验定出的先进的

劳动和材料消耗定额,是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计划去影响社会必要时间量的重要

手段。先进定额具有巨大的动员作用,

因为它激发经济领导者和劳动群众去寻         这段好

找窍门,使生产合理化,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当先

进定额被生产极大部分产品的大多数企

业达到后,它就开始同社会必要劳动消

耗量一致,不再是先进定额。另一方面,

在这段时间中,先进企业在不断降低生

产产品的劳动消耗量。根据先进企业的

经验,又规定新的先进的劳动消耗定额,

而这种定额的实现又引起社会必要时间

的减少。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个别企业所消

耗的个别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之间的矛

盾不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经济没有所           社会主义制度

“营业秘密”。这就为那些个别劳动消         下,没有必要保

耗量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落后企           守“营业秘密”

业采用先进企业的技术成就创造了有利

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必要性是由商

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存在决定的。列宁

说,“还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社会主义

者就说过,货币是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的

……要消灭货币,需要很多技术上的成

就,而困难得多和重要得多的是组织上

的成就。”“要消灭货币,必须建立亿万人         没提产品丰富

的产品分配组织,——这是很多年的事

情。”

在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

中,黄金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苏联的

货币有含金量,并同黄金保持着历史的

传统的联系。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

界胜利后才能废除黄金货币。

苏联货币的稳定性不仅由黄金储备

来保证,而且首先是由集中在国家手中          物资保证

的、按固定计划价格投入商品流转中的

大量商品来保证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的

性质  既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商

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也就继续

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应

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来进行。              这段主旨好

价值规律的作用可以刺激提高劳动

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费用,使生产的

赢利得到保证。商品的价格是根据社会

必要劳动消耗量确定的。个别劳动消耗

量比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更高的企业,

与那些个别劳动消耗量等于或低于社会

必要劳动消耗量的企业比较起来,销

售商品时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先进企业用

于产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消耗量低于社会

必要消耗量,这些企业就成为赢利较多

的企业。

“苏维埃国家的一切主要经济问题

以及政治问题,都是同价格问题交错在

一起的。建立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正确的

相互关系的问题,保证农业和工业的相

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发展的问题……保

证实际工资和巩固切尔文(切尔文是苏

1922年发行的银行券),的问题……

这一切问题都和价格问题密切相关。

商品的价值首先分为两个部分:第

一、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转化为

所生产商品的价值,第二、新创造的价

值。

问题不在于使价值规律具有广阔的

活动场所,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

调节者,而在于把这个规律用作对国民

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经济杠杆。

国家利用价格规定各部门间资金分

配的比例,这种比例是由国民经济有计

划发展的需要产生的。例如国家利用适

当的价格政策,把一些部门创造的收入           没举例

的一部分,用来迅速发展另一些具有重

大经济意义的部门。

国家规定价格时必须保证企业能够

抵偿耗费和有一定的收益(赢利),同时

估计到某些商品的数量及其在经济上的

意义。国家利用价格来刺激某些产品的

生产,调节它们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一

贯实行降低物价的政策,以发展生产和

增进人民的福利。

国家规定个人消费品的价格时,不

仅估计到价值,并且还估计到供求关系。

忽略供求的状况就会使价格过高的商品           赞成

的需求锐减,使价格过低的商品的需求

人为地增大。

计划集体农庄生产品的价格时,考

虑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集

体农庄和庄员出售自己产品的价格水平

和比价,对于从物质上刺激某种农产品

的生产发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决不能对

一吨棉花和一吨谷物规定同样的价格,

而不考虑棉花的价值大大高过谷物的价

直。另一方面,决不能把谷物价格规定得

过低,因为这会使集体农庄和庄员不能

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谷物的生产,而使谷

物业的发展受到损害。

例如对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规定的

有经济根据的价格,促进了这些产品生

产的增加。相反地,马铃薯、蔬菜、奶类、       这个“物质刺激

肉类和谷物的过低的收购价格和采购价           不反对

格,在某一时期曾经阻碍了这些产品的

生产。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中是通

过经济核算制表现出来的。认识价值规

律的作用并善于利用它,有助于经济工           这样就有奔头

作人员合理地领导生产,不断地改进工           了,好。

作方法,发现和利用潜力来提高产量。

掌握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是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由

于掌握了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

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带来像在资本主义           夸大了

制度下发生危机的那种毁灭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