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

(原书第三十四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社会主义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任何社会一

样,是周而复始的物质资料生产即再生

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自发实现的,周

期地为经济危机所中断;社会主义生产

方式的特征则是无危机的发展和不断扩

大的再生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扩大再生产,同

时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

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就

是:(一)表现为国家形式和合作社集体

农庄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再生产;

(二)工作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同

志式的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关系的再生

产;(三)工作者在按照每个人的劳动数

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方面的相互关系的

再生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总产品和国

民收入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总产

品,和其他任何制度下的社会总产品一

样,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的劳动

创造的。

非生产部门不创造社会总产品。但

是,非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的劳动,对于社

会主义社会和物质生产是必需的,是对

社会有益的劳动。社会主义国家执行对

社会十分必需的经济组织工作和文化教

育工作。

在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一部

分被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这一             包括原料

部分体现着转移到产品上的已消耗的生

产资料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品中减去这

一部分后,还剩下一部分社会产品,这就

是社会的国民收入。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是社会

主义生产者所创造的体现着新消耗的劳

动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社会总

产品的成分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一

切物质资料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

富。构成国民财富的物质资料,按它们的

来源可以分为积累的劳动产品(劳动工

具、原料、消费品)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

然财富(耕地、可耕地、矿藏、森林、水

流等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

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

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国民财富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现时拥

有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反映社会以往的

全部发展的结果。社会总产品则包括一

定时期(例如一年)社会中所创造的物质

资料。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按照国民

经济计划规定的一定比例不断更新和增

加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生产。

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代替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起作用的是国民经

济基金,代替资本家所攫取的剩余价值

的则是全社会的纯收入。

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首先要求用一

定部分的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和价值上

有计划地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从实

物上补偿固定基金,通过部分地或全部

地更换机器、厂房和营造物来进行。从价

值上补偿固定基金,通过折旧来实现。苏

联国民经济的折旧基金用来保证固定基

金在其整个使用期间的大修理,以及根

据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程度补偿已消

耗的固定基金的价值。

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对比 

会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正

确对比,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最重要的

比例。在这方面,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

类在全部经济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意味着工

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要在更迅速地发

展工业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

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这一扩大           他们作的这个补

再生产的经济规律并不排斥下列情况:           充,看来不加不

在个别时期,为了提高落后的农业、轻工         行。

业和食品工业部门,消除它们的落后现           不只是局部的问

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调现           题,因为他们的

象,加速这些部门的发展在实际上可能           农业、轻工业是

是必要的和适当的。                           长期落后的。

例如,近几年来,共产党和苏维埃国

家依靠重工业不断增长的力量,制定了

并且顺利地实现着急剧发展农业的完整

计划。完成这个计划,可以加快人民消费

品生产的增长和进一步提高苏联人民的

生活水平。

今后也必须坚决沿着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道路前进,沿着这条已经为苏联的

全部发展进程所检验过的道路前进。当           这里只讲了重工

然,决不能将事情弄到荒谬的地步,以至         业和轻工业,没

忽视轻工业而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如果           有讲工业和农业

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方面           也要保持正确的

的困难,妨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           比例关系。

高。必须合理地分配投资,使重工业和轻

工业不论何时都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一部分

应当用来补偿第二部类各部门中部分或

全部消耗掉的劳动资料,恢复已消耗的

原料、燃料及其他材料的储备,以及增加

这个部类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

和原料、燃料、材料的储备。第二部类生

产的消费品,一部分通过商业网同第一

部类工作者的工资相交换,第二部类各

部门的生产扩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首

先取决于它从第一部类得到的生产资料

的数量和质量。这就决定第一部类对第

二部类起着主导的作用。                       没问题

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数量,必须保

证两个部类的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

断增长,并使第一部类优先增长。另一方

面,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数量,必须

满足两个部类原有的和新参加生产的工           好讲,难做。

作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的经常增

长的需要。每个时期生产的生产资料和

消费品都有一部分用来增加各种后备。

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

产的进程中就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

比例失调现象。例如,由于必须加强发展

个别部门,计划工作中的计算错误,对国

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要求考虑不

够,或者发生了对生产有不良影响的旱

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就会有这种情形。为

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

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靠两个因

素迅速增长的:(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二)物质生产者人数的增加。社

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大部

分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

由于在一切生产部门采用最新技              一切部门都用最

术,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物力和人力,          新技术,好不容

尤其是节约生产资料,改进劳动组织和            易。

生产组织,提高工人、庄员和知识分子的

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福利

和文化水平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社

会主义社会的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正在

迅速提高。

苏联非生产部门的工作者,有60%

以上是在科学、文化和保健部门工作。而

美国在文化和保健方面工作的人,不到

非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的1/5。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社会主义的生

产方式决定着同它相适合的社会总产品

的分配形式。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

社会,按照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有计划

地分配社会产品。

国营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分为两

大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者创造的必

要产品,采取国营生产企业的职工的工

资形式。另一部分是剩余产品或纯收入。

国营生产部门的纯收入具有两种基本形

式:(1)国营企业的纯收入(所谓企业利

);(2)国家集中的纯收入(所谓“周

转税”、利润提成、用于社会保险的工资

附加等等)。

由此可见,国家集中的纯收入总额

所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的一             前一个一部分是

部分和集体农民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绝大部分。后一

工艺生产合作社工作者的劳动所创             个一部分,恐怕

造的必要产品,采取这些工作者的工资             是一大部分。

的形式,而剩余产品则采取工艺合作社

企业的纯收入形式。这种收入一部分用

来扩大生产和满足工艺合作社社员的需

要,另一部分则通过“周转税”和所得税

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主要

是通过国家预算,把一部分国民收入变

为非生产部门及其工作者的收入。

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国

民收入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

消费基金由两部分组成:消费基金

的大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者的劳动报酬

基金,这部分基金用来支付从事生产的

职工的工资和庄员的劳动报酬等等;另

一部分是社会消费基金,用来满足整个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需要。

消费基金的增加是劳动者实际收入

增长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

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收入,由于下列原

因,不断迅速增长:(1)由于生产的不断

扩大,有可能每年从日益增多的人口中

增添工作人员,从而造成劳动者总收入

的增加;(2)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及其劳

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职工的平均工资和

庄员的平均收入不断增长;(3)国家预算

用于文化、教育和保健的拨款不断增大;

(4)劳动者以社会保险金、社会保证金等

等形式得到的收益日渐增多。

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国防需要。            国防费用放

在帝国主义侵略者武装进攻苏联和社会            在消费部分,

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危险存在的情况              还是积累部

下,加强这些国家的国防力量,有极其重          ?

要的意义。

苏联劳动者从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

中得到将近四分之三的国民收入,用来            对照下我国的情

满足自己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           

余部分的国民收入则归国家、集体农庄

和合作组织支配,用作社会主义积累和

满足其他全国性需要和社会需要。

社会主义积累的经济规律。社会主

义社会的积累和消费社会主义积累是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泉源。社会主义

积累就是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组成的

一部分社会纯收入,用来扩大生产,建立

物质后备和扩大非生产的社会文化基金。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

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由于资本主

义的人口规律,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工

人日益过剩,被排出生产,补充失业军。

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

充分就业。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

生产的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社

会主义积累的增长而增加,就业人数不

断增加,失业现象消灭,一切有劳动能力           就是使有劳动能

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这就是社会主             力的人都有事

义的人口规律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制度             做。

下,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和人民

福利的不断增长,使患病率和死亡率降             总要有个限度,

低,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                       要有计划。

1926年到1939年,苏联人口平

均每年约净增200万人,即1.23%。同一

时期,其他国家的人口,平均每年净增的

数字如下:法国——O.08%,德国——

O.62%,英国——O.36%,美国——

O.67%。最近时期,苏联人口每年增加

300万人以上。1957年苏联的人口死亡

率比1940年降低了1/2强,比1913年

降低了3/4。苏联的人口死亡率低于美             老头子太多了,

国、英国和法国。                                不好。

    因此,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整

个社会生产以资本主义不能达到的高速

度有计划地不断扩大,全部有劳动能力

的人口充分就业,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

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