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关于“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十六、关于“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原书第三十五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共产主

义社会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称为社会

主义的低级阶段和称为共产主义的高级

阶段。

在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生产资料

都是公有制。所以,无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的特点都是没有剥削阶级和人对人

的剥削,没有民族压迫和种族压迫。无论

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生

产的目的都是经常提高人民的福利,而

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在先进技术基础

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前提是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公有制占统治地

位决定着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国民经济

有计划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和乡村间、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对立已经消

失,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还保存着。

向共产主义过渡时,随着生产力和公有

制的发展,这些差别将被消除。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劳动性质将发

生本质的变化,社会分工将发生根本变

化。在保存各部门间、地区间和职业间

的专业化的情况下,与阶级差别,与城乡

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

与社会成员经常被固定于某种职业有一          将来怎么办?

定关系的旧的分工将会消失。

随着从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向

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过渡,和在社

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城乡间、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工人、

农民和知识分子间的界限也将最终消

灭。共产主义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消灭工

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也

是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

所有制不同的根本特点之一,因为那时

候生产资料和全部国民财富的所有者是

没有阶级差别的人民。

随着共产主义的确立、生产力达到

足以保证有丰富产品的高度水平、单一

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绝对统治的建立以

及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

制度下存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就成

多余的了。货币也就不需要了。产品将

按社会成员的需要建立起直接的不用货币

的分配。社会将逐渐用工作时间直接计

算劳动,而不再采用价值和价值的各种

形式了。在完成这个任务时,将广泛利用

电子计算机。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说,在共产主

义的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的阶级划分和

阶级差别的消灭,随着劳动变成生活的

第一需要,随着广大群众的高度共产主

义觉悟的日益提高,对劳动量和报酬量

的监督就没有必要了,国家将变成不需

要的东西而逐渐消亡。

但在没有创造出这些条件以前,社           国家消亡,需要

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仍然是迫切需要的,           有一个国际条

国家的一切职能都要保存,而组织经济           件。人家有国家

的职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国           机器,你没有,很

家的经济作用的削弱,会给共产主义建           危险。

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即使到共产主义建成后,只要帝国

主义国家还存在,只要它们对苏联和社

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进犯的威胁还未消

除,国家还是必要的。但是,国家的性质

和形式将取决于共产主义制度的特点。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未消除前,

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将始终

不渝地执行和平政策,同时做好一切准           

备,以便击退外来敌人的任何侵犯。这就

需要全力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国家

的经济实力,以保证国家的国防力量。

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敌对的阶

级,所有劳动者都愿意建成共产主义,所

以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需要

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共产主义的物

质和文化前提是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文化的提

高、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巩固和扩大,随着

对群众的共产主义教育而创造出来的。

这并不是说,社会沿着通向共产主

义的道路发展就不要克服内部的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如前面所说的,是非对抗

性的。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认识到社会

发展的经济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就有可

能及时发现出现的各种矛盾,并采取措

施加以解决。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是

在技术和科学发展中的根本的革命的进

展的条件下,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巨大

的质的飞跃的条件下实现的。例如,新的

能源和新的原料的发现,新的技术发明

在生产中的推广,就会引起真正的技术

革命。从生产资料的两种形式的公有制

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从按劳

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过渡到按需分配的

共产主义原则,都将是经济和整个社会

生活中的深刻的质变。                          这不是革命吗?

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苏联的基本

经济任务在于:在经济方面,即按人口计

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欧洲最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

    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意味着不

仅在生产资料产量方面,而且在消费品

产量方面,不仅在工业品产量方面,而且

在农产品产量方面,按人口计算,必须超

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保证不断扩大生产和在先进技

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完善,就需要大大

提高国民经济一切部门而首先是重工业

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的方法,是兴

建以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的社会主

义企业,对现有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以生

产能力更高的新设备更换旧设备,实现

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充分合理地使用现            必须有这一句。

有的机器和机械。                              永远如此。

苏联是技术进步的旗手。苏联在许

多科学技术领域中已经超过了所有工业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苏联,原子

能广泛地利用于和平的目的。苏联建成

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建造了世

界上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苏联的科学

技术思想的最伟大的胜利是发明洲际弹

道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制造出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客机等等。

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的建立

苏联正在建立的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

础,就是由知识渊博、技术熟练和有文化

素养的工作人员在全国电气化、生产过

程全面自动化和化学化及在国民经济中

利用原子能的基础上实现的大规模

生产。

生产和工艺过程操纵全面自动化,

在一切生产部门建立自动化的机器体

系,是大机器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共

产主义物质生产基础的特点。它使熟练

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并为最后消灭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创造技

术基础。

由于生产中广泛应用原子能,物质

生产基础必将发生最伟大的革命改造。

获得和利用原子能的方法的发现,是现

阶段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顶峰。这一发现

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

开端,这个革命按其意义来说将远远超

过以往的产业革命。利用原子能将开辟

真正无穷无尽的能源。

  集体农庄制度向共产主义发展。消

灭城市和乡村间的本质差别创造共产

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将意味着:不仅在

工业方面,而且在农业方面,完全实现生

产的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把越

来越完善的机器体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去,就可以保证农业各部门的全盘机械

化和广泛采用生产的自动化。新的大电

站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农业会提供大量

的电力。除了大型的电站而外,在最近时

期建筑集体农庄电站,特别是集体农庄

联营的电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的

化学化可以保证全部农作物得到稳定的

丰收。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并在集体农庄内

建立它们自己的大机器生产的物质生产

基础,是使集体农庄制度在逐渐从社会

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上进一步发

展、使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单一的共           不讲集体所有制

主义所有制,以及消灭工人和集体农             转变为社会主义

庄庄员之间的阶级差别的决定性措施。           全民所有制

把现代农业技术和集体农庄庄员、

熟练的机务人员、农艺师、畜牧技师的劳

动力结合到统一的集体经济里,这就意

味着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更加接近产业           即农业生产的工

工人的劳动,变成一种工业的劳动。             厂化

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的特征是对生产

资料的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向

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过渡,就要求大

力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所有制

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上面已经说

过,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这两种形式之间

主要差别,在于生产公有化的程度。国

家所有制意味着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的

规模中的公有化,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

制意味着在单个集体农庄的规模中的公

有化。另外,在各集体农庄内部,并不是

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全都公有化了。集体

农户的个人副业在畜产品、马铃薯和蔬

菜的生产中以及在果园业中,还占有显             今后是否显著,

著的地位。                                     要看看。

乡村的住宅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

重要的意义。在乡村里,对集体农庄住区

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筑设备完善的、样式

美观的庄员房屋,逐渐实现所有集体农

庄的无线电化和电话化。集体农庄建设

优良的学校、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

这对于庄员们特别是青年们的共产主义

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城市和乡村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

决不是意味着降低大城市的作用。伴随

着工业在全国有计划的分布、工业企业

的靠近原料产地而来的是新城市的建

设。城市是物质和精神文化最发达的中

心,是大工业的中心,它将促使乡村获得

现代城市的文化。社会主义城市在这方

面的进步作用在日益增大。旧城市的面

貌在根本改变。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目的,就是要用绿化城市和利用现代市

政建设的一切成就的办法,来消灭人口

密集现象和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

差别的途径  共产主义意味着消灭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创造以

完全的、全面的生产自动化为基础的新

的社会技术基础,是达到这个目的的物

质基础。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

的具体表现是:大多数工人的文化技术

水平还低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大

多数庄员的文化技术水平还低于农艺师

的水平。

当工人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有问题。只提

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庄员提高到            文化技术水

农艺师的水平时,就会使劳动生产率达            平,不提思想

到能保证一切物质资料十分丰富的历史            政治觉悟。

上空前未有的新高涨。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

义原则过渡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

”的共产主义原则的条件是逐渐准备

起来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在这个

基础上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品,随着确立

了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统治,随着

社会成员达到适合共产主义的文化水平

和觉悟程度而逐渐准备起来的。这个原

则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将

尽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按有高度文化的

人的需求得到消费品。

由于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

律,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农业

的商品的价格随着降低。职工的实际工

资和庄员的收入在不断提高。

  共产主义以社会成员的高度觉悟水

平为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对待劳动

和对待公共财产的态度上,在人与人的

关系上,已经有了新的共产主义的态度

的萌芽。遵守共产主义原则,将逐渐成为

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人们的自然的和普

通的行为。但是不能忘记:在社会主义社         

会,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还远未

清除。因此,必须克服人们意识中的资本

主义残余,必须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

化程度和共产主义觉悟。在从社会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中,反对对

待劳动和公共财产的旧态度的残余、反

对官僚主义、反对旧生活和旧道德的残           

余,反对宗教偏见的斗争,具有极重要的

意义。为了克服这一切资本主义残余,必

须在群众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教育工

作,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